密码:

闵庆文:以生态与文化协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三农”工作锚定航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三大核心任务,为未来五年“三农”工作擘画了精准蓝图。其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大核心任务,既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压舱石”,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桩”。围绕这些关键部署,委员们畅谈实践思路与落实举措,凝聚起实干兴农的共识与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核心部署,为“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锚定多元协同发展方向。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接受记者采访时结合专业研究与基层调研,畅谈以“生态﹢文化”双轮驱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

闵庆文告诉记者,“我长期深耕生态农业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认真学习后深刻认识到,‘十五五’时期的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绝非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单线推进’,而是二者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建议》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的部署,恰为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乡村生态价值转化、农业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明晰了以‘生态﹢文化’双轮驱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履职路径。”

“农业文化遗产是串联乡村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核心纽带,更是解锁‘十五五’乡村振兴多维价值的关键钥匙。”闵庆文举例道,我国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2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到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到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无一不凝聚着“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结晶——既通过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维系了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以技艺、民俗等形式沉淀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基因。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桥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低碳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建议》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闵庆文认为,这是乡村生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恰恰藏在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低碳智慧里。比如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的“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系统,通过天然水循环实现灌溉节水,减少机械能耗;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的有机肥堆沤技术,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降低化肥使用带来的面源污染。这些传统智慧与“农业低碳发展”高度契合——我们无须从零构建低碳农业体系,只需将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理念转化为现代技术标准,比如将传统耕作模式提炼为“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将民俗中的护林约定升级为“生态管护制度”,让乡村生态产品既有“绿色底色”,又有“文化标识”,进而通过“生态认证”“碳汇交易”“文旅融合”等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闵庆文在基层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存在“重生态治理轻文化挖掘”“重遗产申报轻后续利用”的问题。如,有的乡村在生态修复中破坏了传统乡村景观,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因缺乏产业支撑沦为“静态标本”,这与《建议》“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要求相悖。在闵庆文看来,推动生态与文化协同赋能乡村振兴,需破解“碎片化保护”“孤立化发展”的现实痛点,构建系统性推进机制。

结合规划精神与实践经验,闵庆文认为需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建立“生态—文化”协同考核机制,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效、传统低碳智慧应用率纳入乡村生态振兴考核指标,避免“单打一”;二是打造“遗产﹢”融合产业体系,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串联生态种植、研学体验、非遗手作等业态,比如开发“梯田农耕体验﹢非遗竹编”的一日游产品,让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产业实现叠加;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数据库,同时培育“懂生态、懂文化、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让传统智慧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焕发新生。

“‘十五五’时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我将以《建议》为指引,持续深入乡村一线,围绕‘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议题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更多乡村走出‘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的发展新路。”闵庆文最后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