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关于加强“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三区三州”实现脱贫致富社会进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关系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三区三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职业教育成为推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近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和“三区三州”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三区三州”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职业教育观念、政策、师资等方面的制约仍然存在,同时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有待优化。院校设置缺乏科学规划,散、小、弱问题突出,普职比严重失调,高职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欠缺。专业设置缺乏规划,低质化、同质化、就业难问题突出。

二是基础建设缺口大。校舍面积、实训设备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实训基地普遍不足。如新疆60%以上的职业学校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设置最低标准;四川凉山州中职学校建设资金缺口达11亿元。

三是师资紧缺。专业教师严重缺编。如青海藏区职校师生比达1:30,高于1:20的国家标准;四川凉山州尚缺专任教师1400人左右。

四是国家通用语文教育水平总体不高。双语师资短缺,整体质量不高,缺乏适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语文教材。如新疆近20%职校教师国家通用语文水平不能胜任教学要求,职业学校还在使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

五是对口支援和东西协作机制有待完善。万人援藏援疆支教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国家支教帮扶专项计划主要面向基础教育,未覆盖职业教育。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存在经费紧张等办学困难。

六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待深化。企业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办厂成本高,少数民族实习生存在语言不通、纪律性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的优惠政策难以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

破解“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发展困境,需要通过大力提升人口职业技能水平,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升、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应加强统筹协调,制定职业教育战略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各地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层次和本地培养、异地办学、联合培养的规模。在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高职教育,搭建中高职贯通、中职本科贯通的“直通车”,推进部分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适度扩大异地办学规模,采取多种异地培养模式。

二是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推广免费幼儿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建设若干民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加强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编写适合民族地区中职教学需要的国家通用语文教材。

三是精准施策加大资金投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向“三区三州”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内职班生均经费,支持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扩大办学规模。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放宽招录条件充实教师队伍。万人援藏援疆支教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专项计划覆盖职业教育。允许突破教师编制标准,提高教师待遇。

五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通过财政直补、税收减免,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机制。

六是完善对口支援和东西协作机制。引导优势院校通过托管办学、建设分校、“一对一支援”,加大帮扶力度。鼓励内地民办高职富余产能向“三区三州”转移。总结推广“9+3”免费职教模式,建立地方成本分摊机制,减轻地方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