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研讨

同庆建党百年华诞 共促江河永葆生机

发布时间:2021-09-28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正是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推动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长江大保护、黄河大治理为核心的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百年奋斗历程中,九三学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长期关注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始终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议政建言重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和维护者。

一、河流环境保护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缘起

河流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史记》云:“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这是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较早记载。英国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大幅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驾驭、控制、改造河流的能力大大增强,大规模开发、高强度利用、随意倾倒垃圾废水和污染物,导致河源衰退、河道断流、河床萎缩、湖泊干枯、尾闾消失、水质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萎缩。世界各大河流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9年组织专家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河流进行调查,作出结论:大江大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若得不到控制,2025年将产生2500万的世界环境难民。

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很早就注意到资本家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对河流的过度攫取,导致土壤肥力被严重破坏、河流健康被严重侵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缝”。当资本家从开发利用河流过程中获取巨大财富时,也受到河流的回应和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仔细观察河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是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萌芽,并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思想进入全面启蒙和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从治山治水中总结规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点赞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进一步要求全党“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二、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重要缩影

大江大河治理与保护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最早一项森林法规《保护森林决议案》,开启绿化祖国新征程,到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江黄河要共抓大保护推进大治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向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宏愿迈进。

(一)百年植树造林护坡守土,林业建设迈入新时代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是守护江河健康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生态环境政策就始于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治理延安地区水土流失,设林务局专司林业管理,先后颁布《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植树造林办法》系列政策法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保护森林,有计划地发展林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的号召,绿化祖国成为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仍为之奋斗的事业。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说:“黄河之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森林保护提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强调长江、黄河生态环境保护要注重系统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取得重大成绩。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以年均约1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植被盖度由1978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70%,曾经漫天黄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正显现绿水青山的好景致。 

(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水资源,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

治水是治理大江大河的根本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注重治河保水兴农。193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水旱灾害严重、频繁,治理江河、防治水旱对稳定社会、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发出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的伟大号召,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并发展防洪、灌溉、排水、放淤、水力、疏浚河流、兴修运河等水利事业”。邓小平同志多次视察长江、黄河,并对三峡、葛洲坝、丹江口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出指示批示。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我国水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江河流域上建成的各类水库超过97000座,水库总库容超过9000亿立方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谋划治水兴水新蓝图,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强调长江流域要“改善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黄河流域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我国治水兴水的认识与实践,实现了从防汛抗旱治水兴农,到优先发展水利事业充分利用水资源,到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统筹推进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灾害“四水同治”的重大转变。 

(三)共抓大保护推进大治理,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将大江大河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人与江河和谐相处纳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系统,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观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高度。“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长江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南京,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正确把握五大关系,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建党百年来治黄工作的成就,又直面黄河流域突出问题,要求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五大任务,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随着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黄河保护性立法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江河治理正进入以大保护保障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保护、以法治建设系统协调推进的新时期。

三、九三学社为助力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贡献党派力量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取得的斐然成就,回顾九三学社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奋斗历程,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光辉历程,九三学社始终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发扬爱国、民主、科学光荣传统,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中贡献了党派力量,展示了民主党派的价值所在、多党合作的力量所在。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

九三学社是我国江河森林保护的积极倡议者和参与者。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我国林垦部首任部长梁希先生,首创林产制造化学,传播林业科学理论,提出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呼吁,为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其为之奋斗一生的森林事业中,坚持以植树造林保护江河山川,彰显出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1929年,他在《民生问题与森林》一文中指出,“森林是人类的发祥之地,人类之所以发达到现在的地步,都是森林的功劳”;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积极响应共同纲领提出的“保护森林”呼吁,建议在黄河、淮河、永定河中上游规划营造水源林,系统规划西北防沙林,营造东北、内蒙古防护林;在《绿化黄土高原,根治黄河水害》一文中,强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根治黄河的关键,而水土保持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造林;1956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只有搞好山区规划,特别是做好合理利用土地的规划,解决农林牧之间的矛盾,才可以给群众指出美丽的远景,才可以防止群众滥垦山地”,这项建议为中共中央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供重要参考。九三先贤、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遵循黄河运行自然规律,认为中游水土保持是消弭下游水患的根本措施,建议既抓水土保持,也要重视工程防治,二者不可偏废。这些思想对我国江河治理发挥了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后,九三学社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把持续关注我国林草建设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2018年,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周年之际,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向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报送“直通车”,充分肯定过去40年三北地区在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建议继续科学营造三北防护林,提高森林质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随着《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公布实施,从2022年起我国每一片森林都将有专属的守护者,梁希先生“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梦想已经实现。

(二)坚持民主与科学,围绕水利建设查实情建诤言

九三学社是我国江河水利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九三学社发起人、社中央原副主席税西恒先生,于1925年建成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个水电站,1932年建成我国第一个自来水厂,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水利水电学家张光斗先生,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批水电站的技术咨询、项目设计和工程建设,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九三学社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作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我国水电开发步伐》的大会发言。九三学社建议重视水利建设的科学性。我国水利水文学家黄万里先生,坚持科学真理,与三门峡水库支持者公开辩论“七天”,全面否定苏联专家关于三门峡水库的规划。九三学社建议水利建设重视生态环境影响。1986年,九三学社中央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工程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建议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明确提出水资源开发会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发生深刻、长远、重大的变化;1989年,九三学社中央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区的建议》,提出开发保护区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地方各级政府应真正把开发保护区的生态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十八大以来,九三学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水用水新理念,围绕大江大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统筹治理,就加强江河湖库生态涵养及生态产品生产力建设,推进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生态流量补给保障河流生命健康,以法治化制度化推进水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意见建议,在履职尽责中进一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护母亲河生命健康

九三学社是我国大江大河系统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九三学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新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围绕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性思考大江大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进行建言资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江源保护。2016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九三学社将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当作一项长期事业。2003年,九三学社中央原主席韩启德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向胡锦涛同志报送了《关于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建议》,直接推动相关部门在2005年启动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初步遏制,但生态保护形势仍然严峻,2010年九三学社中央再次致信中共中央,提出三江源生态保护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创新管理强化科技支撑。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依法推进生态保护迫在眉睫。2015年,九三学社中央又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从国家层面立法促进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建议》,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常态化、法治化进行呼吁。

“要把长江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中共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下,统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九三学社履职建言重点。九三学社中央在1986年向中央中央报送关于三峡工程的建议后,一直关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尤其是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关于三峡的建议中虽然注意到河流水温、河口变迁、洪水滑坡地震等问题,但具体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支撑,恰如建议中所言,“粗略估算,根据不足,还待进一步搜集资料再行论证评估”。30年,九三学社组织社内优秀的水利水电水生态学家,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长期跟踪与研究。2015年,九三学社中央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调研报告》,用细致详实的数据阐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甚至是趋势性的变化,建议实施河流生态修复,改革流域管理体制,调整流域综合规划,健全流域协调与工程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科技对流域保护的支撑。该报告体现出的生态优先思想、科学求真精神、系统性理念,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重视,为相关决策提供了参考。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促进绿色发展正是该法的核心内容。

黄河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河流”。1952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天文、地理、历史、气象、水利等多个领域专家前往黄河考察,曾发出如此感慨:“千疮百孔的黄河仍未治好,还没能走上造福人民之路啊”。67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边郑重承诺: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共中央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关切,就是民主党派履职的方向。2017年,新一届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将系统性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重点课题,武维华主席在九三学社中央资环委全体会议上要求委员们“关注黄河”,邵鸿常务副主席提出“要更加珍惜善待黄河”。在组织社内外专家多次研讨、率调研组前往沿黄九省深入调研之后,2018年武维华主席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方式粗放并存、上游水源涵养能力退化、水沙关系不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五大问题,建议“以水定需”和“以发展兴生态”并举,全面加强上游水源涵养和上中游水土保持,创新水沙调控方略,科学调整水资源分配方案,加快节水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支流水污染综合治理,把黄河流域再现繁荣复兴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已经出台,黄河保护性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黄河一定会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所走过的世纪之路,回望我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回望九三学社围绕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的一系列议政建言工作,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更加美丽的新中国。展望未来,中国正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将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而永葆生机活力。九三学社将始终坚守合作初心,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为促进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文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二等奖 作者:刘凤霞,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