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15)|“大医精诚”访阙求豪教授

来源:九三学社内蒙古委员会    时间:2020-10-28

内容摘要:1957年9月刚刚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的阙求豪先生响应中央卫生部的号召,支援边疆,来到了祖国的边陲美丽的大草原。他的的足迹遍草原,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为内蒙古骨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患者之间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关键词:阙求豪,扎根草原,医者仁心、断手移植,左足右移,满门桃李

“大医精诚”这是药王孙思邈留给后世子孙的一句训言,作为一名医者,不仅关系一个人的健康与否,有时更关乎生死,因此,在这位古代医学界的圣人眼里,一个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仁者之心。从事骨科专业一辈子的阙求豪教授,就是一位这样的医者。

阙求豪,男,汉族,教授,福建省上杭县人, 生于1926年4月。1957 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任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总主任,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副主任委员、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五届、七届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骨研所名誉所长,内蒙古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从事骨科临床工作的几十年中曾成功地进行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例断植再指手术、左足右移手术并获得成功。多年来共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华佗金项奖、白求恩杯奖等各种奖项20余项。

支援边疆,扎根草原

1957年9月刚刚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三期毕业的阙求豪先生响应中央卫生部的号召,支援边疆,来到了祖国的边陲美丽的大草原----呼和浩特市。

与阙教授同来的还有她的大学同学同样从事医学事业的妻子温秀云,支边来内蒙工作就是夫妻两人共同决定的。最初因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尚未建成,阙教授和妻子被临时安排在内蒙医院市医院工作,并参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开院工作,第二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院,阙教授和他一同来的同学们被安排在这里工作。刚开院时条件还很差,部分建筑还未完全竣工,便开始了接诊工作。此时的阙老先生不仅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还要克服一个南方人初到内蒙古时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和天气寒冷产生的不适。阙教授就在这所医院里一干就是一辈子,救死扶伤50余年。

 参加巡回医疗、义诊、送医下乡、送医到牧民的家中,阙教授的足迹遍草原,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为内蒙古骨科科技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付出坚持,源源不断的热情与力量,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深深的扎根在大草原。

医术精湛,精益求精

1968年一位糖厂年仅22岁的年轻男工,在工作作业时一只手被切断,事出突然工厂的同事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大夫问起时才想起断掉的手还在传送带上,忙回去寻找,此时断手已经随着传送带的运转被甩出了很远,又捡回来送到医院,情况紧急,阙求豪教授和他的团队临危受命。积极的进行抢救。患者的伤情非常严重,治疗困难,并发症多,在当时现有的医疗条件下阙教授完成了断手移植的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返回到了原单位上班。这便是内蒙古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的情景,填补了内蒙古在该项领域中的空白。这次手术的成功给阙教授带来了很多的荣誉,1969年应邀参加了国庆二十周年观礼,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阙老回忆,这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被接见后高兴的连着几晚都睡不着觉,心理向毛主席保证回去后一定加倍努力,工作中拿出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

接下来的四年里阙教授又做了14例完全性断肢,患者来自包头、东胜、乌海、呼市四个地方的工厂。1972年参加广交会,在交流中受到了表扬。阙教授感受到有这些经验已经为进行左足右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973年一名养蜂工,挑着蜂巢过铁路。火车驶过,未来的及闪躲。右脚压没有了,左腿损伤,将完整的仅有右腿和捡回来的左脚移植在一起可以使病人可以有一侧完整的腿脚可以站立,就在这样的设想下并根据之前的断手移植积累的经验就有了第一例左足右移植手术。这次手术很胜利,效果很好,中央卫生部来内蒙视察时受到好评。1978年阙教授出席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并获奖。在1980年的内蒙古科学大会上,就33例断手移植,2例左足右移植的工作进行了报告,并荣获了内蒙古科技成果二等奖。

阙教授对环椎脱位的研究与治疗,根据力学原理设计了体位牵引复位手术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解决了过去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的难题。1987年获内蒙古科技成果二等奖,这项成果,曾在香港学术会议及全国骨科学习班上进行讲学推广。1989年曾应蒙古国卫生部的邀请,在乌兰巴托进行了手术推广对颈椎病、脊柱侧弯、骶骨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均有新的改进,曾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治疗实践,1998年终于对腰椎滑脱的治疗找到了新的方法,脱位达到完全复位,这又解决了过去对腰椎滑脱复位难及松质骨螺钉提拉复位易出现再脱位的难题,此项新技术新疗法,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水平。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先进工作者,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全国边远地区优秀医务工作者,内蒙古医学杂志优秀编审委员。从 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又授予他白求恩奖光荣称号。

工作认真,医德高尚

阙教授在80岁的时候还在为病人做手术。做了一辈子手术,从未出现过重大医疗事故。得到了家人支持的阙老将全部时间和心血,整个的精力,都倾注到了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上。

阙教授上班几乎没有固定的时间。来找他看病的人非常的多,在诊室门口排成长长的队伍经常需要护士来维持秩序,阙教授为人非常正直除了急诊外拒绝找关系插队。他不丢掉任何一个患者什么时候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休息。“爸爸去哪了?”这是阙教授的儿女们儿时经常问出的问题。有一次阙教授晚上没有回家,家里人非常担心,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大女儿阙利亚便找来医院,原来为了完成断肢移植的手术阙教授还在手术台上工作。还有一次也是很晚没有回家,大女儿再次找到医院,原来阙教授在工作岗位上突发阑尾炎,自己成了病人在手术台上接受治疗。儿女们经常连续好几天都见不到父亲,阙利亚回忆说她和弟弟妹妹从小就是吃食堂长大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情景少之又少。

七十年代初有一名北京的知青腿部骨折,在医院病房紧张,知青没有地方住,加上经济条件困难无法在外住房,当时阙教授家只有两间小平房住着阙教授和他的三个儿女五口人已十分紧张,但阙教授没有任何怨言的将这名知青接到家里照顾,无偿提供吃住,这一住便是近两月,直到完全康复才离开。九几年曾经有一名农民患者,在做手术的前一天准备给阙教授三百元红包,这个钱数以当时的工资水平来说已经非常多了,阙教授却没有受到诱惑拒收了红包,患者的家属便找到阙教授家里从门缝塞了进去,阙教授很是无奈,第二天手术前又还给了患者家属,说:“农民朋友种地换钱不容易,不能多收一分钱”。这样故事还有很多,阙老九十岁时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一提起他的工作和病人就很是激动,病人永远在阙教授的心里是第一位。阙教授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的儿女,他的三个儿女中两个也成为了医生,儿子也在医务系统工作。阙教授就用他这种认真工作的态度,高尚的医德诠释着他作为一名医生的高尚情操。

心系九三,情系家国

1982年当时同为福建同乡的高级工程师测绘专家九三学社社员钱君伟先生去医院看病,和阙教授结识。向阙教授介绍了九三学社。阙教授回忆,他看了九三的纲领觉得很好,非常赞同。是一个很好地奋斗目标,对今后的工作也有指导意义。就这样在钱君伟先生的介绍下在这一年阙教授加入了九三学社的队伍。        

医药界是九三学社的重要组成部分。阙教授多次组织成员组成医疗队到农牧区去防病治病。受到了农牧民的好评,同时也将交接到农牧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情况和要求。把这些情况汇总作为参政议政材料提出。                      

阙教授担任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委员会顾问。并任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七届政协常委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阙老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会议上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行使了选举权,授权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阙老说永远不会忘记这神圣的时刻。阙老就这样在完成他是一名医生的工作外还心系民生,参政议政,不忘履职。

阙教授不仅在自己专业领域成绩突出,还为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推荐了一批优秀社员。阙教授人社不久就推荐了自己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同学呼和特市医院的郭丕功先生加入九三学社,郭丕功先是呼市的第位社员,曾任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市会筹备组组长,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市第一、二届委会主任委员,在任期间先后介绍了赵纯、高昆生呼和浩特地区的中青年英才人社,为九三学社在和浩特市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还有现任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副主委内蒙古医科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霍洪军、骨科专家李晓东、晓民、附院妇科主任史肇光先生等批青年才俊是阙教授引人九三学社的。阙教授不但是他们学上的领路人,更是他们加人九三学社的引路人。

桃李满门,回报桑梓

时年90岁的阙求豪教授满门桃李,在他的门不仅学子众多,而且英才辈出,如霍洪军、李晓东等内蒙古医学界各有建树。阙教授甘愿付出,细心教导,用心呵护自己臂膀下学子,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1957年离开家乡到现在,他只回过家乡六次,但是每次回到家乡都为当地居民义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于2007年,当时81岁高龄的阙求豪教授携已年过古稀的眼科主任医师妻子温秀云教授、内科主任医师女儿阙丽亚教授及小儿科主任医师小女儿阙丽双回到福建省上杭县为家乡父老义诊,活动开展两天就有近千人前来咨询、就诊。每次工作人员让休息时,阙老总是说:“休息什么休息, 人家大老远的来看病总要看完再说。”回乡义诊的日子里每天阙教授-家早上四点就要起床开始准备,直到晚上十二点才能休息,当时《闽西日报》以专栏的形式介绍了阙教授的义举。

在生活中阙教授省吃俭用,他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十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帮助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家乡的小学里现在还设有“阙求豪书架”。但因为每次回乡都是下车就开始义诊,一直到返程上车都在看病,没有空余的时间去看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书架。在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他的故事已经被人们传为佳话。他像蜡烛样燃烧着自己,为他人的健康和幸福耗尽了青春。他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崇高的医德谱写出瑰丽的诗篇,他质朴而无私的涓涓爱心,照亮了许多人平凡的生活。

作者:苗  平(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原宣传部部长)、闫江雪(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部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