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中国科技与教育的星空中,黄友谋犹如一颗璀璨的恒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一生,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理想、开拓创新的壮丽史诗。
一、革命洪流中的觉醒者:从青年先锋到民主斗士
黄友谋1910年1月8日生于广东平远县下坝圩。1924年,年仅14岁的他就加入该校进步师生反对教会,参加要求收回教育权的爱国运动。次年,黄友谋加入了进步组织“新学生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梅县当地最早的团员之一。黄友谋早期的经历体现了他作为青年先锋的斗争精神,也塑造了他一生的信仰底色。
1946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师生发动了多次反内战、反饥饿学生运动。作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临时院务委员会主任,黄友谋暗中支持学生运动,常以“调解者”身份与当局周旋,迫使学院撤销对学生自由的限制,为学生争取权益。194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南京镇压示威学生,造成“四一”惨案,黄友谋等进步教授挺身参加文理学院师生举行的追悼大会,坚定支持学生运动,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他对民主进步的坚定支持,更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华南学生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1956年,黄友谋参加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在九三学社的领导岗位上,他积极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建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提出的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提案,如呼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等,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学术前沿的拓荒者:从宇宙射线到科研建设
留学日本期间,黄友谋便开始追踪国际物理学前沿。他在京都帝国大学发表研究论文《宇宙射线东西非对称性的测定》,系统地揭示了宇宙射线的方向性特征,引起学界注意。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筹划对华侵略,黄友谋基于爱国义愤,1937年3月从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
回国后不久,抗战烽火席卷全国,严重侵扰科研教学,导致教学资料和教学设备奇缺,黄友谋自制教具,并撰写《理论力学》《现代物理》《普通物理大纲》(英文)等多门课程的教材,完成物理实验教学,将前沿物理引进中国。其中《理论力学》更被当时教育部评为优秀教材,成为战时高校的重要教学资源。
1958年的中国科研建设可谓百废待兴,黄友谋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不久改为中南分院)筹备工作。1959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他更是殚精竭虑,矢志建设,到1965年科学分院已初具规模。
1972年,中共广东省委任命黄友谋为中山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在任期间黄友谋敢为人先,狠抓多个别人不敢抓的基础学科和综合性边缘学科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当时引力波探测、分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建设,支持人疟猴模等重大科研项目。尤其在宇宙射线研究领域,他组建的观测站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科研基地。
纵然忙碌奔波,但黄友谋从未放弃科学探索,多年来笔耕不辍,其论文《物质与场》《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哲学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物理学发展相结合,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三、核电事业的奠基人:从技术论证到公众科普
1986年,黄友谋牵头组织的深圳核电学术座谈会,堪称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邀请同为九三学社社员的周培源、茅以升、王淦昌、陈明绍等顶尖科学家,与港澳学者共商大亚湾核电站建设。
会议聚焦大亚湾核电站的技术可行性、安全保障及社会影响等议题,引导各领域专家们结合国际经验与国内实际展开深入讨论。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最终为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消除公众疑虑。适逢当时港澳社会对核电安全疑虑重重,他亲自撰写科普文章和书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核技术原理,为消除公众误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大湾区建设的先行者:从学术交流到制度创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学术交流的先驱,黄友谋早在1987年就组织“中南五省与澳门学者学术座谈会”,搭建起内地与澳门学术合作的桥梁。座谈会邀请澳门东亚大学校长林达光等专家,探讨澳门过渡期经济发展策略,为澳门回归后,经济的平稳过渡奠定理论基础。
他提出的“跨境学术资源共享”理念,为后来的粤港澳高校联盟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使他成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早期设计者,为大湾区科创建设储备智力资源。
黄友谋的前瞻性视野还体现在教育理念上,他常说:“科研既要服务生产,也要瞄准未来。”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任职期间,他前瞻性布局核技术民用化;分管原子能研究所筹备工作时,推动核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担任华南师范学院代院长期间,他力主“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求各学科结合师资开展特色研究;在暨南大学分管科研期间,他支持环境科学、海洋地质等学科发展。凭借他高瞻远瞩与身体力行地推动,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为改革开放后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时代精神的践行者:从逆境坚守到薪火相传
“文革”期间,黄友谋遭受隔离审查,但他始终未放弃科研。1972年经历大手术后,他卧病在床仍继续为同事审稿;1974年二次手术后,两周内便又恢复工作。这种“带病治学”的精神,成为学界佳话,也让人痛心不已。
作为教育家,黄友谋同样不遗余力,数十年来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传道授业功绩非凡,但他敬业勤勉、深入浅出、严谨治学的科研和教学态度,更塑造了几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品格。
黄友谋的一生,是民主与科学道路上的明灯,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国家和人民为己任的典范。他在革命斗争中彰显勇气,在学术探索中追求卓越,在国家建设中展现担当。他推动的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不仅点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更照亮了中国核电自主化的前行道路;他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黄友谋的家国情怀与前瞻视野,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关景涛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化学制药厂主任安全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林中鸣.广东民主人士名人传.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64-269.
2.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1979-2000.32,人物志.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1030.
3.易汉文.中山大学专家小传.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58.
4.梅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江区志1988-2000.广东:方志出版社,2011:65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