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岁月,回顾起“九三”与我们家多年的情缘,有着特殊的意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始于我的父亲和叔父,经过我和夫人的承接,又传递至我的儿子,我们家与九三结缘至今,已有整70年。
第一代“九三人”——父亲和叔父
我的父亲——赵德铭老先生,曾在林业战线上奋斗了50多年的老专家,教授级正高工,是全国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科学家。
父亲生于1923年7月江苏南京江浦,少年时期曾经历残酷的抗日战争。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的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25岁担任安徽省林业厅林业调查队队长。1958年3月,经安徽省林业厅一位副厅长推荐并介绍,他加入了九三学社。1965年春,父亲随工作单位省林科所迁到黄山,是九三学社早期在徽州地区创立“13人小组”的成员之一。
父亲一生热爱自己的岗位,恪尽职守,在林业科研、生产建设事业中奋战了一生,是新中国安徽林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深入林业生产、科研一线,经常组织和参加各类林业科研实地考察活动,在安徽省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全省各个林区都留下了足迹。在他70岁高龄时,还跋涉于黄山风景区以及牯牛降、清凉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峦群峰之中。
父亲一生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科研成果丰硕。“油茶优良农家品种及优良无性系研究”成果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山地立体林业调查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父亲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编撰了《中国油茶》《安徽森林》等多部专著,其中《徽州古树》、《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两部专著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加编写的《中国森林植物学》作为华东、华中七个省中等林业学校专业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业技术人才。
父亲博学多才,精通英文、日文,先后多次接待美、英、澳、加、德、日等多国林业专家学者来访、考察和交流,提高了安徽省黄山市林业的知名度,促进了黄山市林业的对外学术交流。
父亲历来治家严格,时常以“为人正直,治学严谨”的家训影响着他的兄弟姐妹,教育我们,引导子女及孙辈勤勉成才。1976年,他参加安徽省人代会议,作为当时徽州地区人大代表团副团长,接受《安徽日报》记者专访。《安徽日报》以《踏遍青山人未老》为题,整版报道了他的事迹。
父亲一贯爱社如家,为九三培养人才竭尽全力。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他的学友、同事、至交、学生、晚辈等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为之后九三学社黄山市级组织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九十岁高龄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还积极参加社务活动。
父亲的二弟、我的二叔赵德铨,早年受到父亲九三情怀和言传身教的影响,投身林业工作,为大西北的林业事业默默耕耘一生。青年时期,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号召,到青海省林业厅担任造林管理工作,后加入九三学社。西北率先于全国开展“西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他结合西北防护林建设工作经验,撰写了“国家应统一开展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建议,报青海省政协转报全国政协。随后,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防风固砂“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第二代“九三人”——我和夫人
父亲一生钟爱林业科研和建设事业,将哥哥和我分别取名建森、建林,寓意建设森林。1977年恢复高考,我幸运地成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后做了十年教师,后期在黄山市环保部门从事环境保护专业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受父亲的影响,我在本职岗位上苦干实干,从不曾懈怠。在环境监理工作中,认真开展排污企业污染源现场管控,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全市汽车尾气排放监管工作;在宣传信息工作岗位上,积极做好全市“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组织开展全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宾馆饭店创建工作,参与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由于多年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斐的工作成果,本人年年荣获省、市先进荣誉称号,受到单位的表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1993年,我加入黄山市九三学社,先后担任两届社市委委员和两届支社主委。在担任九三学社黄山市直一支社主委期间,我做好传承创新,团结带领支社全体社员,先后组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等活动。支社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活动”的做法被九三学社中央作为基层组织的典型案例,支社也于2015年获得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先进集体”荣誉表彰,本人先后多次获得社省委表彰。
我的夫人孙萍,黄山市中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兢兢业业从事30多年的临床工作。在家中,她时常听父亲和我讲述有关九三学社的故事,工作中受到诸多九三前辈的影响。2001年她也申请加入了九三学社。入社后,她积极参加支社和社市委组织的义诊活动等,寻找更多机会服务社区居民和基层农民,为促进民生进步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代“九三人”——我的儿子
我的儿子赵彬,1986年4月出生,是我们这个“九三之家”的第三代“九三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生。2019年底,他实现了期待已久的愿望,加入了九三学社北京市朝阳区委中信支社。入社以来,他与中信支社一同发展。支社成员从10多人发展到30人,他也从一名普通社员成长为中信支社的负责人之一。
他成长在一个长辈皆为九三社员的家庭,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熏陶。在他心灵深处,对九三学社有着与生俱来的骨血情感。常年的耳濡目染,更加深了他对九三学社的肺腑情怀。
在他眼中,“九三人”是有学识的。那时候家中时常往来不同年龄段的宾朋客人,其中有学者,有教授,有医生,也有老师,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他眼中,“九三人”是温暖的。九三的老社员很多。逢年过节,他和长辈们一起去看望老社员,有的老社员或已年过古稀,或已缠绵病榻,这份九三组织的温暖却从未间断。
在他眼中,“九三人”是正直的。每次来家中聚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虽然会抨击当下时事的弊端,但讨论的方向永远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主题,总能怀着坦诚,在善意提出问题的同时,拿出妥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加入九三学社后他深知,九三学社是由高中级知识分子群体组成的优秀参政党组织,作为其中一员,不仅要做好单位的本职工作,还要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开展的各项组织活动。在中信支社,他主动参加组织活动,承担集团交给支社的外出调研课题;参与支社和九三学社朝阳区委组织的各种参政议政、社会实践、学习交流活动。担任中信支社负责人以后,他的担子更重。他发挥自己撰稿写作特长,积极撰写社情民意和各类调研报告,多次被朝阳区委采用,《改善农产品流通效率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等多篇信息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市政协采编;参与《发挥中信特色提升ESG管理多维度驱动集团创新发展》和《开展金融帮扶定点区县调研支撑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项调研,为中信集团发展建言献策。他多次被九三学社朝阳区委评为年度先进个人。一路走来,作为一名九三学社成员,能在祖国首都北京工作,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他感到无比充实和光荣。
九三学社建社80年,九三精神与我们家结缘70年,这得益于我的老父亲。他将九三“爱国、民主、科学”理念,以及严谨治学和踏实做人的态度,深深植根于我们家庭之中。他那“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的高尚品德,淡泊名利的无华情操”,一直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所有儿女和子孙。我们全家三代5位九三人,在时下全国20多万九三学社社员及其家庭中,也只是一个缩影,但却真实地折射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历代九三学社社员对九三精神所共有的崇尚、敬重、信仰和传承。(赵建林,黄山市环保局宣教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