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灯光未熄。接连两台高难度的心脏介入手术,时长已经超过10小时。身穿十几斤重铅衣的葛均波站在手术台旁,眉头紧锁,手上却一刻也不停歇。对他而言,这是无数个与死神战斗的夜晚之一。终于,手术完成了,一颗年轻的心脏再次恢复生机。葛均波走出手术室,脱卸掉厚重的铅衣;但是,一心为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却是他永远不会脱卸的责任。
逐梦从医路 “九三”赤子心
1962年11月8日,葛均波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儿时家境清寒,农忙时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但他学习刻苦,从小就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11岁那年,他骑自行车意外把胳膊摔断了,辗转到了很多的地方,一直都没有治好。最后找到一位治骨伤的老中医,用手法复位以后,原本无法动弹的胳膊一下就能活动自如了。就是那个时候,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的梦想,深深地埋藏在葛均波的心中。[1]
16岁那年,高中毕业的葛均波坚定地走上了学医之路。他先考入青岛医学院学习,后来进入山东医科大学修读临床医学研究生。1987年,他考取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教授,从此与心内科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他被公派赴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在异国求学期间,他敏锐洞察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的难题,在血管内超声影像上发现了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半月现象”,为全球心肌桥患者的超声诊断提供了关键线索。年轻有为的葛均波迅速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他成为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被选为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员。在德国,葛均波工作成绩优异,生活富足无忧。但他始终铭记父母的教诲:“均波,甭管你学多大本事,你要记住是国家培养了你。”他的父亲葛玉森、母亲安丰英都是普通农民,自称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在葛均波出国前,二老殷殷叮嘱:“咱是中国人,要为咱自己国家出力。”[2]1999年,葛均波婉拒了德国导师的再三挽留和国外丰厚的工作待遇,毅然举家回国。他说:我不能接受自己国家的患者在我最擅长的领域因为技术落后而失去生命。这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份积蓄多年、根植于心的赤子情怀。他知道,真正的价值不是在异国他乡收获荣誉,而是在祖国大地上救人无数。2000年,葛均波加入九三学社。
匠心铸 “心” 架 首启护 “心” 途
归国后,葛均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山医院,全身心投入到心血管支架的研发。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每年心脏介入手术约为2万例,并以每年20%-30%的幅度递增。然而心脏支架,心脏介入手术最重要的器械,国内生产质量不佳,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价格又十分昂贵——每一个支架近4万元的价格,让无数患者放弃手术,忍受着病痛生活。“有好多(老百姓)从偏远农村来,在路上为了怕带的钱丢掉,一般都缝到内衣上去。你看到这个带着体温的钱拿出来付费的时候,作为医生你就会想,我怎么才能够尽可能地替病人省每一分钱。”葛均波下定决心要研制中国人自己的、老百姓放心用、用得起的心脏支架。他组建团队,建立实验室,坚持科研,自主攻克。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广泛使用的金属支架,但是传统支架的涂层不可降解,会导致对患者血管炎症的刺激。葛均波希望研制出更加先进的药物涂层可降解的心脏支架,让中国的心脏支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科研工作没有捷径,无数次的实验、不可计数的失败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最吃紧的时候,葛均波和他的团队吃住都在医院实验室,有时候一顿泡面就是他们一整天的能量来源。甚至在过春节的时候,他在老家只待了半天,把妻子孩子送回去之后,转身就买了当天下午回上海的火车票。整个春节,葛均波都在实验室度过。2005年,经过1825个日夜、3000多次的实验,可降解涂层心脏支架终于被研制成功,打破了外国支架的垄断地位。为了能让普通患者用得起、买得到,葛均波没有收取任何专利费用。这款支架上市价格只有一万多元,而原本进口药物涂层支架费用近4万元,每年有八万余名患者因此受益,打破了民众“看病贵”的无力感,为更多贫困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他又走进实验室,和团队继续攻关完全可降解生物支架。这种支架植入体内2-3年即可被人体完全降解吸收,而病人的冠状动脉将重新恢复弹性。这引领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3]“千万不要嫌弃自主创新研发时间长、经济效益显现慢,那是没有眼光的表现。”葛均波说,拿钱直接买国外的产品进行复制,看上去便宜又省力,但是国家没有核心技术,将永远受制于人。[4]2020年3月4日,经过15年研究,中国原研的可降解支架终于成功上市。
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葛均波不计个人得失,常常日夜操劳。心肌梗死病人的黄金救援时间相当短暂,片刻不能耽搁,无数病患都是在奔走求医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他执意改变这一状况。1999年,葛均波刚一回国便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急救绿色通道”。他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半夜里常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多年以来,他带领中山医院心内科团队,成功抢救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超过3100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7%以上……这类手术繁琐复杂,耗时往往长达数个小时,对于医生的身心素质都有极大要求。然而就算所有过程都没有纰漏,也不能保证手术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2016年4月17日上午,作为手术主刀医生,葛均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一名19岁患者做一台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当天下午1点,手术已经进行了整整5个小时,经过6次尝试,合适的通道仍然没有找到,手术操作无法抵达血管阻塞处。这时葛均波的体能已经出现严重透支,但他不能放弃。为了挽救这位年轻女孩的生命,他准备做最后的尝试。女孩已经被多发性大动脉炎折磨许久,为了让她早些痊愈,她父母四处求医,将所有有希望的城市一一走过,然而都是无功而返。最终他们找到了中山医院,找到了葛均波。但尽管从医多年、经验颇深,葛均波也不能确保手术完全成功。做手术之前,女孩的父母哭得泣不成声,请求他一定要救救他们的女儿。葛均波认真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冷静、放心……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葛均波终于找到了通道,眼看即将成功,但是他的手却因为长时间操作导致严重的抽筋,疼得眼泪都快流下来。这是分秒必争、与死神战斗的手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在按摩手部缓解痉挛的同时,葛均波继续沉着部署,在手部恢复后回到手术台,继续推送导丝,顺利完成手术中最难的部分。经过6个小时的努力,手术成功了!葛均波又拯救一个年轻的生命,拯救了一个家庭;而此时他的体能已经严重透支,累得几乎瘫倒。[5]
仁心传医术 丹心育杏林
“当医生要努力解除病人的病痛,更多的还是责任和奉献。”和学生们在一起时,葛均波经常说这句话。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杂,甚至经常吃住在实验室,但是葛均波仍然每月给学生们示范冠脉介入手术的基础操作,耐心讲解手术思路和操作要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都会一一详细解答。他经常叮嘱学生们要打牢基础,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将临床经验和基础方法结合来解决问题。在教授学生时,他会告诉他们许多书本之外的内容,经常强调让他们多从患者角度出发,让他们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关照,我现在做的只是一种传递与传承。”逢年过节的时候,葛均波会去到病房和实验室里看望值班的学生和医护人员,春节时也会把学生们请到家里聚餐。葛均波先后培养了116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日本、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等国的留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成为了当地医院心内科的中流砥柱。
葛均波坚持著书立说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他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第8版和第9版《内科学》,2021年《内科学》(第9版)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主编我国医学权威专著《实用内科学》,2019年获评人民卫生出版社精品力作;主编《现代心脏病学》,2012年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主编《泛血管医学——概念与常见疾病诊治》,这是国内首次提出泛血管防治理念。葛均波先后培养、指导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等10余人次。他不辞辛劳,带领团队每年完成疾病诊疗超68万人次,介入诊疗手术达2.4万例,近3年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上海第一。2020年全球学者库中国心血管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中,葛均波排名第一。2020年葛均波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22年他带领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葛均波院士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除了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葛均波还撰写医学科普书籍,经常向公众科普医学知识,提醒公众关注心脑血管健康。
跨界担责守初心 履职建言惠民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关注民生,关注热点,深入调研,将民生所向同自身专业知识结合,积极履职。全国两会期间,他撰写并提交了数十份议案和建议,并四处奔走、多方呼吁关心民生、教育、科技等重要社会发展相关问题。早年欠发达地区看病难、看病贵,以至于许多病患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对此,葛均波积极调研,撰写了关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提案。提案提出,现有医疗总投入和医疗总规模短期内调整不宜过大,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需要政府介入,从政策和财政投入上向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倾斜,加快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科学定位各级医院的功能。针对课题立项、经费分配、项目管理、成果评审等一系列环节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他撰写了关于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科学研究诚信立法等提案,呼吁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技人员学术道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科研管理的法制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他提出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倡导改革考试评价形式,吸取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葛均波提交“提升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铸就全民健康第一道防线”“大力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出海,提升医疗器械国际竞争力”等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用奉献书写医者仁心,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一路走来,葛均波始终在医学领域前沿行走。他为医学事业拼搏,为患者福祉奔走,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倾尽全力,用心医心,以仁育人。
(裴鹏 复旦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
[1]彭裕文,桂永浩.正谊明道 上医院士如是说[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54-256
[2]陈平平,付三义.农家院走出院士葛均波!葛玉森、安丰英,这对日照父母不简单![N]. 2021-09-21.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601271
[3]赵强,王睿.医路二十载,薪火向未来 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访谈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6-7
[4]许琦敏.上海科技功臣 | 葛均波:留一份天真,心怀侠义,治别人治不好的病[N]. 2021-05-25.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05/25/406161.html
[5]华医心诚医生集团. 央视科教频道《2019最美医生》栏目播出 :救“心”人葛均波院士[N]. 2020-09-01. https://www.sohu.com/a/415891332_100246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