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奔腾的浪涛声中,有一位九三学社人的身影始终与黄河相映生辉——他就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治黄专家,人称“黄河通”、黄河河防“活辞典”的徐福龄先生(人们尊称他为“徐老”)。徐福龄,这位将78载春秋献给母亲河的治黄专家,用毕生心血在黄河两岸书写着九三学社人的家国情怀。
一、黄河启蒙
(一)从巴掌声中觉醒的治河初心
徐福龄祖籍浙江湖州,1913年5月17日出生于河南南阳。13岁那年,在济南读小学的他,因地理课上一幅地图的绘制,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原来上地理课时,老师让全班同学每人画一幅山东省彩色地图。地理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苛的老师,当他看到徐福龄画的地图,立刻板着面孔问道:“你画的地图有没有错?”徐福龄说没有。老师面带愠色地问道:“你再仔细看看究竟有无错处?”徐福龄坚持说没错。地理老师非常生气,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怒吼道:“你把黄河的尾巴画到莱州湾了!”
没想到老师那一记清脆的巴掌,竟成为他一生命运的伏笔。不仅打醒了少年的地理认知,更在他心中种下了探究黄河真相的种子。多年后他回忆:“那一巴掌,是黄河给我的第一课——治河需严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水利学堂的求索之路
1930年,徐福龄考入河南省立水利专科学校。读书期间,他先后学习了《河工学》《回澜纪要》《安澜纪要》等,逐渐对黄河有了粗浅的认识。彼时的中国,黄河水患频发,中原大地满目疮痍。他逐渐领悟到:治理黄河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民族存亡的命脉。1935年毕业时,他写了《关于黄河的防洪与堵口》的论文。同年,他被分配到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河务局,从此踏上治黄征程,并且一干就是78年,以78载春秋丈量着黄河的脉搏,用智慧和坚守为九三学社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二、战洪图
从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黄岗位上,徐福龄长期从事黄河下游防洪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参加了许多次抗洪抢险以及河道整治的规划、实施工作,对黄河下游防洪有着重大贡献,是黄委领导层防洪抢险方面的参谋和智囊。
(一)沁河大樊堵口的惊涛时刻
1947年夏,沁河北岸武陟大樊决口,一直未堵,洪水吞噬豫北平原,受灾人口20多万。1949年2月进行堵口,由于缺乏经验,堵口失败。36岁的徐福龄临危受命赶赴工地,调查堵口失败原因,帮助进行二次堵口工程。这是徐福龄参加革命工作后第一次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感到担子很重。徐福龄深入工地全面调查,根据第一次堵口失败教训和口门的具体情况,提出“疏导引河,双坝进堵”的建议,被工程处采纳,拟定了第二次堵口计划和施工程序,如期完成了堵口任务。
(二)滞洪区建设的战略智慧
刚刚完成沁河决口的封堵工作,黄河又遭遇了1949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花园口水文站监测到高达1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面对脆弱的堤防体系和严峻的汛情形势,徐福龄再次临危受命。他冒着大雨全程追踪洪峰动向,在泥泞不堪的黄河大堤上连续奋战40个昼夜,昼夜不停地巡查险情、指挥抢险工作,成功化解了多处重大险情。
其中郓城段出现的一处严重管涌险情尤为危急,背河侧渗漏严重,常规抢堵措施均告失败。危急关头,徐福龄创新性地提出采用门板封堵方案:先铺设淤泥层于门板之上,再将门板精准扣压在进水口,同时紧急浇筑前戗加固。这一独创性的抢险方案最终成功控制了险情。洪水退去后,徐福龄撰写的详实查勘报告为1950年东平湖与北金堤滞洪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三)杨庄改道工程的科学突围
1964年及1975年,徐福龄先后两次参加了黄河下游规划工作,协助制订河南河段的防洪规划。关于沁河防洪,主要是解决“黄沁并溢”的问题。历史上黄沁并溢多发生在沁河北堤武陟木栾店以下河段,是“肠梗阻”河段。为解决这一问题,徐福龄力主实施杨庄改道方案并付诸实施。主体工程刚竣工,沁河下游出现了87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由新河道顺利通过,避免了上游五车口分洪,杨庄改道工程经受住了考验,为后续河道整治树立了标杆。
(四)“百年安澜”的权威论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黄河下游是否需要人工改道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一重大议题,徐福龄在1976年和1984年两次展开实地考察,行程长达2400多公里,对黄河明清故道和西汉故道进行了系统调研。通过对历史河道与现行河道的全面对比分析,他科学论证并提出"黄河下游无需人工改道,现行河道仍可安全运行百年"的论断,这一结论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并为制定黄河下游治理方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人民治黄近80年的历程中,黄河下游能够实现伏秋大汛无决口的重大成就,离不开徐福龄的卓越贡献;而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与持续优化,同样浸润着这位治黄专家的智慧与心血。
三、风雨同舟的政治坚守
20世纪50年代,徐福龄加入九三学社,成为河南省早期为数不多的民主党派成员之一。尽管在特殊历史时期历经风雨,他始终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改革开放后,他受黄委领导的重托,肩负起恢复和发展黄委九三学社组织的重任,成为该组织的奠基人。作为九三学社黄委组织的主委和名誉主委,以及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委员、顾问,徐福龄高度重视组织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使黄委九三学社发展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民主党派队伍,在黄河治理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他的卓越贡献,经九三学社河南省委批准,全体社员一致推举他担任九三学社黄委第一届基层委员会名誉主委,并在此后多次连任,彰显了他在九三学社中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
徐福龄的一生,是一部与黄河共沉浮的长河人生。虽历经风雨坎坷,长期身处逆境,但他对党的忠诚信仰始终坚如磐石。这份赤子之心终于在1985年得到最珍贵的回响——72岁高龄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以“高龄新党员”的特殊身份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入党后的他,以加倍的热忱投身党的事业,1999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位治河大家在耄耋之年将毕生心血凝结为三部传世之作:80岁挥就《河防笔谈》,90岁续写《续河防笔谈》,97岁高龄时完成收官之作《长河人生》。这三部著作不仅记录了他从实践中淬炼出的治河智慧,更镌刻下一位共产党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丰碑。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黄河的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对党的忠诚,恰如那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永远向前,永不停歇。
四、盛世修志的文化使命
(一)志载千秋:古稀之年再出征
1983年3月18日,黄委决定编纂一部全面反映黄河河情、总结治黄经验的大型志书《黄河志》。面对这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黄委领导首先想到的,正是被誉为“黄河通”“河防活辞典”的治黄专家徐福龄。尽管已年届七旬,但徐老毅然接下重任,担任黄河志总编辑室首任主任,离休不离岗,以古稀之龄开启修志新征程。
编纂《黄河志》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既无先例可循,又需深厚的治黄功底与卓越的组织能力。徐老视此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延续,立志完成这部传世巨著,为后世留下黄河治理的珍贵遗产。
(二)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组建修志队伍
为母亲河立传,工程浩繁,千头万绪。徐老深知,修志首在人才。他亲自登门拜访,诚邀熟悉黄河、文笔精湛的专家加入,最终组建了一支8人的核心团队。同时,他推动黄委下属各单位成立修志小组,形成近百人的编纂队伍。
面对全新的修志领域,徐老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查阅档案、研读史料、走访专家、参加培训,在浩瀚文献中抽丝剥茧。经过反复研讨,大家一致决定以《河南黄河志》为试点,先行探索编纂路径。这一决策,为《黄河志》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躬行实践:实地考察与严谨治学
徐老坚持“秉笔直书”,强调志书必须真实可靠。他组织编志人员广泛搜集资料,同时深入实地考察。1984年,他亲自带队踏勘河南至河北的黄河故道,行程1700余公里,走访地方水利专家,夜以继日整理考察笔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在编纂《河南黄河志》时,他六易其稿,反复打磨体例,以“利、害、治”为主线,贯彻“详近略远、以今为主”的原则。1986年,这部65万字的志书问世,成为我国新编成书最早的一部江河志,荣获河南省地方志成果一等奖,并被全国水利系统奉为修志范本。
(四)鸿篇巨制:《黄河志》的辉煌成就
《黄河志》作为我国首部系统记述黄河治理开发的巨著,其11卷鸿篇全面涵盖了防洪、水文、规划等治黄核心领域,堪称"黄河百科全书"。徐老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治黄经验,亲自拟定全志框架,并承担《黄河大事记》上古至元代的编纂重任。面对浩繁史料,他秉持"治史如治河"的严谨态度,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他废寝忘食,逐条考辨,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夫人劝他休息,他笑言:“你姓牛,持家是家里的‘牛’;我属牛,修志是国家的‘牛’,咱俩都得甘当孺子牛。”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盛世修志,在黄河,就要先修防洪志。作为黄河防洪专家,徐老深知“防洪乃治黄第一要务”,因而对《黄河防洪志》倾注了特殊心血。从框架设计到统稿审校,他三易其稿,精益求精。这部70万字的专业志书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并受到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通令嘉奖,成为水利志书的典范之作。
《黄河志》的编纂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李鹏总理在总序中高度评价其“不仅对治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更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田纪云、钱正英等领导同志也分别为各分卷作序,体现了中央对黄河治理事业的高度关注。
1991年12月,《黄河志》第一批成果《黄河防洪志》《黄河大事记》与《黄河规划志》三部志书共180万字正式出版。首批三卷志书一问世即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不久,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郑州接见了《黄河防洪志》的编纂及出版工作人员,并为黄河志工作题词:“编好黄河志,为认识、研究和开发黄河服务。”黄委老主任王化云赞誉《黄河志》是黄委的官方文件,是黄委的一张名片。
《黄河志》首批成果问世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极大鼓舞了各级黄河志编纂人员,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加紧《黄河志》其余各卷的编审工作。至1998年12月,历时15年,经历了艰辛的编纂历程,11卷《黄河志》终于全部出齐,这样一部体现时代特点、反映黄河河情、全面总结古今治黄经验、探索黄河规律的志书,成为黄河治理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九三人的黄河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15年3月3日,德高望重的徐福龄先生安详辞世。作为九三学社黄委委员会的创始人、治黄专家和《黄河志》奠基人,他谦逊宽厚、治学严谨的风范,深深影响着后世黄河人。他晚年以羸弱之躯,倾注全部心血完成的《黄河志》,不仅是一部鸿篇巨制,更是一代治河人的精神写照。正如他所言:“修志虽苦,但能为黄河留史,此生无憾。”如今,当我们翻阅这部皇皇巨著,不仅能触摸黄河的千年脉搏,更能感受到一位百岁老人以毕生学识与赤子之心,为母亲河绘就的壮丽史诗。
徐老的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范,如同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治黄道路上砥砺前行。(邓红 黄河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