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九三学社建设80周年 > 征文精选
尘封四十载:泛黄纸页里的光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浏览量:

2022年,我正式加入九三学社。对此更为欣喜的是我的丈夫,他的喜悦如此真挚,仿佛看到了家族传统的薪火相传。我丈夫的外祖父和阿姨都是九三学社社员,或许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家庭熏陶,他对九三学社怀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感。我加入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多少受到他的影响。

初入党派时,我对九三学社的认识尚浅。随着参与活动的增多和学习的深入,我对九三学社的历史以及其所推崇的“爱国、民主、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如此,我的理解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尚未能将其融入到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我亦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为只要遵守本职便是合格社员。

直至某日,丈夫返回故乡整理外祖父的旧物,在柜底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正是这本日记,记录了老一辈九三人在生命最后36天的心路历程。虽寥寥数页,我却从中看见了九三精神的光辉,看见了九三人的胸怀与担当。正是这本日记,第一次促使我深刻反思,作为九三人,我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与使命。

泛黄的纸页上,笔墨间仿佛仍散发着那份质朴而深沉的情感,带我们重返那段既遥远又亲近的时光。

1984年2月11日,阴,星期六。这一天,老人因为得了脑瘤,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住进了南京工人医院。彼时,他是江苏理工大学的第一位数学系教授,身挑重担。离开教学岗位实不得已,住院的第二天,他这样写道:

2.12 阴雨 星期日

昨晚陆医生对我的身体进行检查。我告诉医生嗅觉不如以前了。“这是病引起的后果”,陆医生语气加重地说。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思绪千头万绪。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但人的愿望总是向好的方面设想。首先想到我这学期的教学任务。接受教学任务就像解放军接受战斗任务一样,还没有参加战斗就退下前线,多么使人使人寒心呢?又多么令人惭愧呢?我要争取早日返回工作岗位为人民辛勤服务,弥补自己失去的光阴。

此后多日,除了记录家人的探望和病情之外,他多次提及工作:

2.21 阴 星期二

在这里真是“度日如年”。思想万千,想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已不甚多,为何苍天又使我身染此病?

2.25 阴转晴 星期六

住在这里,多使人着急呀!家里的课无人上,而自己又在这里无事疗养,现在深深体会到“一个人闲着无所事事”,也是非常苦痛的,什么时候我才能……

3.1 晴 星期日

这个月是文明礼貌月,人人都在争先恐后为这个有意义的纪念月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我却住在医院无所事事,实在惭愧呀!

3.3 星期六 晴

吴医生说:“从CT及血管造影结合来看,你还是需要手术,原来想通过吃药打针来消除你的病,现在看来是有些问题的。”

我回答说:“只要能治好我的病,使我能较快恢复工作,什么手段都可以。本来我住在这里就是要等动手术的。”

3.4 星期日 晴

红红来看我,孩子们的这番好意,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我耗费金钱,耽误工作,心中是有点过意不去的。因为家里的收入,虽不富裕,我在病中又增加花费,这样自然就要影响家里人的生活,我怎能安心呢?再说我病了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出力,再影响孩子们为国效劳的时间,我心中怎能不内疚呢?

3.6 星期二 晴

得了重病,方知人生的短暂,也方知“工作”的迫切,现在我多么希望迅速地重返工作岗位呀!张海迪同志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要使自己的一生有意义,就要把自己仅有的光和热奉献给人民。”又说“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我应当时常以这些话来勉励自己。

3.9 星期五 阴转晴

歌德说:“失掉财富 ,你几乎没有丧失什么,失掉荣誉,你就丢失许多,失掉勇气,你就失掉一切。”

这话说得至理名言,因此我不能失掉勇气,不管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

老人的字迹苍劲有力,力透纸背,传递出他的坚定与执著。那段日子里的每一个片段,都如同一幅幅画卷,描绘出他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希望。我仿佛看到,病榻之上,这位九三老人的身体虽然被病痛所困,但他那颗为社会奉献的心却从未停歇。白色的病房墙壁仿佛成了他思考的画布,即便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注着学校教学工作的进展。

日记中,还记录了老人见证九三组织不断壮大的内容:

3.15 星期四 雨转晴

昨日下午,郭寿义与省“九三”组织部长来看我,并先“九三”在五月成立镇江“九三”分会,希望我能够参加。我是很愉快的,因为我亲眼看到镇江的“九三”组织是从无到有的。

尽管身体被病痛所困,但当听闻镇江即将成立"九三"的消息时,他的精神却仿佛瞬间振奋起来。回想起1945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群饱含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为争取民主、推动科学而组建九三学社的情景,恍如昨日。在他眼中,每一个新成立的九三组织都是九三精神的延续,都是为国家发展、民主进步贡献才智的新生力量。即使病榻之上,他仍以一个九三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组织的蓬勃发展而欣喜,为能继续参与其中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然而老人没有等到五月的筹备大会,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3月17日。

3.17星期六 晴

昨日崇校长、焦科长、陈金榜老师、宣传部干事来看我。

崇校长在手术方案上签了字。

昨天下午我剃光了头,准备今天的手术。

直至手术前,老人依然乐观,对未来的工作满怀期待。一个月的日子,在记忆中被拉长,细腻而冷峻,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凝固,只剩下那不曾停歇的笔触,诉说着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对九三学社的美好期冀,对工作的热忱,对人生的热爱。

几则短短的日记,雪泥鸿爪,就是他浓缩的履历。我们已经能清晰地感知,他的一生都在想什么做什么,他的时间都去了哪里。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事业中。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如一粒种子,在家族的沃土中生根发芽。他的女儿追随父亲的脚步,不仅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更加入了九三学社,在大学讲坛上传承着父辈的理想。他的孙辈,无论是孙子还是孙媳妇,也都选择了成为人民教师,将这份育人的使命延续下去。从老一辈的坚守,到中生代的传承,再到新生代的接棒,我想我有责任让“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理念在这个家庭中薪火相传,焕发出新的生机。

老人的事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教书不只是谋生的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也更加珍惜这份育人工作。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我们可以播种理想,传递知识,塑造未来。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我们亦可朗心独见,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邱鈺,九三学社常州市文教支社社员,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