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典型人物】张扬:坚守住家乡“大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九三人在行动之一百九十二


七年真情付与奉献,志愿服务路,行得坚定;55天坚守向险而行,把守一座城,全力以赴——这是九三学社社员、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杨7年志愿服务的真实写照,也是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组织带领着5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防疫志愿队”从早到晚把守城门的一个缩影。疫情面前,从医务工作者到普通民众,从退休老人到大学新生,是闭门不出还是挺身而出,张杨用自己有力的行动和无畏的坚持,让选择有了答案。

早在新年前夕,时刻关注国内重大卫生事件的张杨,敏锐地发现了危机。当疫情正式爆发,张杨早已做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张杨虽无需深入战“疫”一线直面患者,但他打定主意一定要为打赢这次疫情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因为这就是他作为一名身着白衣的人民医生的使命,也是他一直以来奉行医疗志愿行动的责任。

1月26日,大年初二,张杨打电话向市防空指挥部请缨参战获准。大年初三,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紧急招募志者、筹集医疗物资共同参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工作》的招募信息发布。不到24小时,点击率超过1.7万次,超过200名志愿者报名。经过迅速统筹规划,短短两天,张杨就带领协会完成了招募志愿者、成立防疫专委会、募集防疫物资、志愿者岗前培训等事宜。1月29日8:00,大年初五,当大部分人还在温暖的家中躲避疫情的时候,张杨带领首批志愿者准时出现在日均人流量达30000人的吉林站,正是开启了他们的防疫之路。在张杨的组织下,每日的志愿服务时间为8:00——20:30,共分两班,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志愿者们每天“全副武装”准时出现的身影成了吉林站一道踏实有力的风景。而这风景的背后有着张杨全方位的付出。这场防疫行动持续了多久,张杨就坚持了多久。吉林站成了张杨每日必到的“工作点”,在志愿者上岗之前,他要提前到达做好准备工作;志愿者完成工作后,他要继续留下来进行严格消杀,回家后还要对当日的志愿行动进行总结、查找改进点,再安排好第二日的行动。每天他或是在志愿者的身旁与他们并肩而战,或是在志愿者们的身后为保障志愿者的安全忙个不停。无论是志愿者们的人身保险、防护措施,还是补给物资、防寒保暖,甚至是一日三餐、往返交通他都要亲自过问。他说,志愿行动是一项不计回报的事业,来参与防疫的志愿者都是无私无畏的勇士,他们来和我一起守护家乡,我也必须守护好他们!

在人人自危的当下,张杨和他的防疫志愿团队,勇敢地走出家门,离开相对安全的环境,他们将自己置身于风险中,却将大众隔离在危险外。他说,自己也是每日在家人既担心又理解的目光下走出家门,因为家人知道,虽然他是家里的儿子、丈夫,但此时医生和志愿者却是他必须承担的使命与责任。母亲和妻子用每晚的等待和他一进家门就热好的饭菜来默默表达着对他的担心和支持,有了这温暖强大的后盾,也让张杨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气。

从一名优秀的医生,到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力求奉献更多走向志愿服务之路;从2013年成立“关心会”到2017年组建东北三省首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医疗志愿者协会“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无论是专业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还是在社会事务很公共卫生事件中,总能看到张杨的身影活跃在各项医疗志愿服务中。

厚重的隔离服下面,没人能看清张杨和志愿者们的面容,但他们努力工作、明察秋毫的身影凝聚成一团火,驱散了寒风,驱散了恐惧,带来的是光和热,守住的是爱与希望。直到本次志愿服务结束,张杨通过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542人,上岗参与防疫行动累计2213余人次,工作时长累计11936小时,测温444196人次,共登记812位发热人员,全部上报后根据不同情况做了相应处理,成功发现并处理疫情隐患百余起。为全市重点防疫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数据。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各种渠道募集酒精43桶(20斤/桶),消毒液70桶(1400斤),口罩33000个,这些物资全部发放到防控疫情站点,为政府解决了燃眉之急。

当张杨和他的志愿者们圆满完成吉林站防疫测温任务那天,正好是吉林省新冠肺炎病例连续第28天零增长的日子,而这一天,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也明确提到了,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

张杨说,疫情虽然可怕,但只要有人挺身而出,严格防疫就没那么可怕;普通民众可以后退,但身为九三学社社员、身为医生、身为志愿者,他决不会后退!他说到了,更做到了——张杨带领着志愿者们用自身的严谨和勇敢,在吉林市的“大门口”架起一道无形的健康“屏障”,把危险和病毒,严格地隔离在外。他们守住了家乡的“门口”,就是给家乡人民筑牢了安全防线。哪里有需要医疗志愿服务,哪里就有张杨和他的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他会永远在最需要的地方守护家乡,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