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典型人物】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抗击新型肺炎疫情 九三人在行动之三十九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白衣如雪,目光如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防控形势严峻,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成为护佑人民群众健康最坚固的堡垒。

他们中的九三学社社员,或奔赴湖北,或坚守各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宗旨,用医者仁心谱写着守护生命的赞歌,体现着新时代九三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鲜活、生动,他们可爱、可敬。

本期,继续为大家讲述九三人的战疫故事。

1.方强:他与“死神”直接对峙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成为全省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医院,每天都有不少重症、危重症患者转运而来。

最危急的时刻,一直在场外进行会诊的九三学社社员、浙大一院综合监护室主任医师方强,接到了新的“重任”。

“方强,ICU方面没人比你经验更丰富了,医院想派你进去。”

“行,没问题!”

“你去,就是要把最危重的患者‘拉回来’!”

“好!我一定拼尽全力!”

2月1日,63岁的方强临危受命,进入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的重症监护室。

常年与“死神”打交道的方强,早在1985年就带领团队建立了全国最早一批ICU,历经SARS、H7N9禽流感、H1N1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至今维持着最高16台ECMO同时运行的全球记录,并将浙大一院ICU患者的生存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方强(中)

刚进入重症病房第二天,方强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浙江省某地收治了一位83岁的危重症患者,虽然几经救治,但情况还是逐渐严重。“这个患者我们之前就知道,跟当地医院进行过远程会诊,患者本身就患有慢性肺病,在家时就是常年吸氧的,这次染上新冠肺炎,一直持续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方强说。

由于年龄大、病情重,2月2日,这个病人被转运到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所有人严阵以待。

“患者带着呼吸机、插着管转运到我们这里,下午6点左右进入病房,8点左右我们就发现情况不妙,他的氧饱和度非常低,只有80%左右。正常人的氧饱和度是100%,低于90%就属于呼吸衰竭。”

抢救随即展开,但是患者的氧饱和度始终上不去,ICU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

“准备上ECMO!”

方强告诉我们,65岁以上患者使用ECMO效果并不会太好,但是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只能先做最坏的打算,一定要把患者从“死神”那里抢过来。

于是,一组人员继续对患者进行抢救,一组人员开始做ECMO治疗准备。

加强呼吸机送氧、提高氧浓度、进行俯卧式通气……ICU的医护人员们忙而不乱地进行着抢救,终于患者的情况逐渐好转,氧饱和度上升到了90%,暂时没有必要使用ECMO了。

此时,方强和所有抢救的医护人员们,隔离服内的工作服已经完全湿透,护目镜上也满是雾气。

方强(右一)

“跟普通病房不同,ICU里的患者的病情是千变万化的,可能你只是一个转身,他的某项指标都发生了突变。”方强刚进入病房,就跟已经在里面持续作战多天的专家骨干们进行了交流,“大家都非常非常辛苦,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中去,工作强度非常大。”

2.张志远:为我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骄傲

高高的个头,憨憨的微笑,勤快,肯干,待人真诚,这大概是同事和周围朋友对他的最深刻的印象。他叫张志远,宁夏医科大学总院院感科的一名医生,九三学社社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他肩负使命,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宁夏)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

张志远(举旗者)

去年12月,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宁夏)刚刚通过验收,张志远就成为了其中一员。然而不到一个月,武汉就传出了疫情。1月16日,救援队经过形势研判,迅速开展了疫情防控相关培训,张志远全力投入到了紧张的培训中,时刻准备接受命令。2月4日晚,他和队友们连夜驰援武汉“前线”。

来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张志远立即投入到工作中。院感工作担负着所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问题,细碎而繁杂。巡查、沟通、协调、整理、疏导,每天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确保工作没有丝毫疏漏,年轻的张志远总是在工作中主动多分担一些任务。做好物理隔离是防止病毒传染的最佳方法,张志远每天早晨要提前2个小时从驻地出发,做好自身防护后给一线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戴取护目镜,反复仔细检查;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同事如何正确的穿戴手套,监督CT室工人防护服穿戴是否规范;他还负责其他人员的防护问题,包括警察、工勤人员、环卫工人;他和同事还对病房入口进行设计,安装排风系统。对医护人员的更衣室重新布置,防止重复污染的发生;每日晨会,他都会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问题,保证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顺利进行。

张志远(上)

张志远(中)

此外,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他还与同事反复演练医务人员在病区工作的各个流程,从中发现风险点,想办法规避风险。回到酒店他的工作也并没有结束,在宁夏医疗救援队驻扎的酒店门口搭有4顶帐篷,他必须监督从“方舱医院”工作结束回来的同事在门口进行手消毒、衣物消毒,到帐篷里进行紫外线消毒,然后换上干净衣物,才可以进入宾馆休息,确保生活区的绝对安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非常重要,为我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骄傲!”他说。

南方的冬天,湿寒入骨,厚重的外衣洗了晾不干,晾干的内衣穿在身上依然潮乎乎的,对于在北方有暖气的冬天中长大的张志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他觉得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他们的手是冷的,他们的脚是冷的,可他们的心是热的,血一样的热!!!”他用古龙先生所写的文字鼓励自己。“为了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挽救生命,齐心努力把病毒赶跑,举杯共贺、放心欢笑,我会继续努力的。加油、加油!”对于胜利,他信心满满。

每天两头顶着星星,“江边的夜色是如此美丽,真想下去逛一逛”,热爱生活的他只能在上下班的路途中在大巴车上欣赏着长江美丽的夜景。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远在武汉前线的他只能在这个有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反映伉俪抗疫的央视新闻,封面是“思念”,配上鲜红的“玫瑰”和“心”的表情,含蓄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有人说医生这个职业好,受人尊敬,但是他们不知道,医生有一天也会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奔赴最危险的地方。肆虐的疫情终归挡不住勇士的步伐,在这场武汉保卫战中,冲锋在方舱医院的勇士们最终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如他在朋友圈里写的“回家的日子再相聚”。志远,我们等待你胜利凯旋。

3.宋诩:儿童健康守卫者

宋诩,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自年初四自告奋勇到儿科隔离病区一线工作至今,他将有限的轮休机会都让给了同科室的女同志,自己已连续20多天没有离开过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荆州市城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截止2月21日,共收治确诊和疑似病例51人,治愈出院和排除出院病人30多例,最小的病人只有几个月。一个月来,宋诩和同事们他们的团队,以战时状态承担起了荆州市城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工作。

宋诩(左一)在儿科隔离病区查房

一进隔离病区,学习疾病及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加强和规范病区管理,规范科内工作协调流程……这些任务立马摆在眼前。比起这些,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治疗、病情的沟通、不良情绪的疏导等相关难题更让宋诩觉得责任重大。由于隔离病区不允许家长留陪,患儿们年幼,缺乏自我表达能力,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照看他们的日常饮食起居,防止意外伤害出现及化解患儿和家长恐惧等不良情绪,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几天前,一个患儿家属极其焦虑,担忧患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担忧患儿病情加重甚至失去生命,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经过宋诩等医生多次耐心的心理疏导,患儿家属的焦虑情绪得到化解。另外,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没有特效药,易发展成重症,所以要紧盯着每个病人的各项体征和检查结果,一刻也不敢放松。

宋诩和同事在办公室分析病例

在隔离病区,穿戴防护装备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防线。为节约资源,避免上厕所重新换防护服,每个8小时轮班前医护人员都尽量少喝水。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手套、面罩,会感觉呼吸困难,经常汗流浃背,防护面罩易起雾影响视线……这些困难他们也都一一克服。宋诩说:“欣慰的是,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普遍较成人轻,重症相对成人少,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好转,觉得我们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2019年入社的新社员,宋诩犹记得他的入社申请书中写道,“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对组织的庄严承诺,已化作不计生死、舍小家为大家的医者本能,化作披荆斩棘、抗击疫情的强大盔甲。

“春天已经来了,孩子们一定会早日解除隔离,自由自在的呼吸新鲜空气!”宋诩充满信心的说。

祝福他们

这些可敬的典型之外,还有更多九三学社社员们在医院、在医疗卫生管理等岗位上默默奉献,也有不少社员为更好阻击这场疫情积极建言献策……欢迎继续分享给我们,也把最由衷的祝福送给他们。向他们致敬!愿他们平安!

(综合九三学社各地方组织提供资料、媒体报道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