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典型人物】听听浙江5位抗疫英雄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九三人在行动之二百二十四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白衣如雪,目光如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防控形势严峻,他们是人民群众与病魔之间最坚固的堡垒,他们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他们或奔赴湖北,或留在各省,但一样牢记着从医的初心,坚守阵地。他们中的九三学社社员,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宗旨,用医者仁心谱写着守护生命的赞歌,体现着新时代九三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鲜活、生动,他们可爱、可敬。

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九三人的故事。

近日,浙江民生资讯广播FM99.6推出特别策划报道《寻找浙江那片“红”》,向抗疫战线上的医务工作者致敬。截至目前,已报道5位我省九三学社社员的动人事迹。让我们一起听听经历了抗疫的考验,英雄们是怎么想,怎么说的!

 

黄小民

黄小民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委,中国中西结合学会急救专委会委员,也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重症救治中医专家组,右二为黄小民

1995-1997年他参加援非,在非洲留下了“传奇经历”;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他坚守急诊一线,牢牢把守住“非典”防控关口;2008年在汶川地震伤员转运救治中,他挺身而出,尽心尽责……如今,他已是60多岁的老者,疫情当前,他依然出征武汉。他临行前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听到国家召唤,就应该义无反顾。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是需要采取严密防控措施的一种临床工作,我们进隔离病房都需要穿上3层隔离服,然后要戴上护目镜,戴上两层口罩。

黄小民医生在武汉

在黄小民看来,参加一线抗击疫情的工作,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同行认可的业务水平。而当疫情过去后,他最想做的事情依然是继续工作。他告诉记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干好工作,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就是我理解的小康生活。

朱佳清

杭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朱佳清作为浙江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除了做好对病人的专科护理,对病情的监护,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外,还要负责给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尤其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负责取送患者的一日三餐,并做好发放。要承担病区卫生的打扫、垃圾的清理以及院感消杀。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朱佳清告诉记者,这次驰援武汉工作,无论是从身体的适应能力,还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来说,都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好在一切都有了向好的形势。她和战友们也于3月22日平安、顺利地返回浙江。这一晚,是她两个月以来睡得最安稳最放松的一晚。

远离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回忆起在武汉一线战斗的点点滴滴,朱佳清对理想的小康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慨:

我理解的小康生活,是生活安定,不会出现小病拖,大病扛,看病难等这些问题,能有相对平等的医疗资源,顺畅的就医流程,和谐的医患关系。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这些琐事,还有诗和远方。

吴南屏

吴南屏是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实验室融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定位于传染病学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针对我国传染病现状,依据国家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战略规划,围绕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科学前沿问题开展研究,重点研究解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发病机制与诊治的关键问题。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的医护人员正在研制疫苗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奋战在病房、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才在一线,其实这个认识并不全面。吴南屏告诉记者,实验室绝不是高枕无忧的大后方,而是直面病毒的战场。

我们要争分夺秒分离病毒,研制疫苗,检测抗体,还要做药物筛选。我们做了一百五十几个药物筛选,既要进行医学分析,又要为临床服务。

吴南屏告诉记者,疫情之初,实验室首要任务就是要分离到病毒,这样才能有助于病患的确诊,同时有助于进行药物筛查、做试剂、做疫苗以及一系列的后期基础研究。最初分了14株,痰液里和粪便里都成功分离出病毒,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是第一家首次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的。

“不服老”的吴南屏

1957年出生的吴南屏,从医40余年,今年已经63岁了,有人开始叫她吴奶奶。但是当记者问她,感觉状态如何、有没有想过何时退休的问题时,她的回答是:我不服老,只要有需要,我永远会冲在第一线。

吴南屏的近期新冠病毒实验记录本

现在,吴南屏还经常进行医学授课,心理、生物安全、重大传染病等内容她都有涉猎。说起心中的小康生活,她认为:

把健康比成1,后面都是0,是附加的。财富,地位、家庭和睦都有了,多加几个0。但是没有健康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觉得在小康中,全民健康是第一位的。

马彦俏

马彦俏是宁波市奉化区中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2月9日,她随浙江省第4批援鄂医疗队出征。

马彦俏在武汉

马彦俏坦言,刚到武汉时,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情况,内心的压力非常大。每个人要隔离住下,同事之间不能串门。加上对疫情形势的担忧,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调节、放松:

我们一起上班的6个人,组了一个组合,在各自的房间里定时、定点地跳操,通过视频分享,缓解了很多压力。运动过了之后,睡眠慢慢改善了,心态开始好起来。

说起在前线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马彦俏告诉记者,紧张的战疫工作中也有很多温情故事:

我们病房里有一对夫妻,是69岁的老奶奶和79岁的老爷爷,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将近50年,却从来没有拍过一张合照。因为病情的原因,他们两个是分开在不同的病房住院。我们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等他们出院的那天,就在病房里给他们拍了一张结婚照。他们说这是他们的第一张结婚照,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张结婚照。

马彦俏平安归来

结束隔离之后,马彦俏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陪伴孩子。两个多月的奋战,她疏忽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还在读小学的儿子也日夜为她牵挂,让她心中多有亏欠。

说起自己心中理想的小康生活,马彦俏很实在:生命生存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一个东西,看得了病、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

陈钢

陈钢是海宁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主治医师,作为第3批浙江援鄂医疗队成员,他和同事们2月9日开始在武汉进行工作。团队300多人,在支援期间一共换了4家医院,根据不完全统计,救治了1000多名患者。

陈钢和同事们一起出征武汉

此次疫情毫无疑问是我工作至今最大的一个挑战。我们在与新冠疫情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临床经验,不断地去总结、去重新认识这个疾病,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到最后顺利完成了抗击新冠疫情的任务,同时保证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我觉得特别成功。

在援助湖北的49天时间里,让陈钢感受最深的是武汉人民的热情。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经常有志愿者们为他们鼓劲儿:你们辛苦了,加油!

陈钢在武汉

陈钢告诉记者,经历了这次新冠疫情,特别是去武汉在一线工作之后,自己在面对很多事情时变得淡定了。

我觉得生活是需要做减法的,越简单越好。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工作顺利,回到家里面有更多的时间能够陪伴家人,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