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典型人物】朱凤雪:和“死神”赛跑 必须争分夺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九三人在行动之一百一十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白衣如雪,目光如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防控形势严峻,他们是人民群众与病魔之间最坚固的堡垒,他们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他们或奔赴湖北,或留在各省,但一样牢记着从医的初心,坚守阵地。他们中的九三学社社员,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宗旨,用医者仁心谱写着守护生命的赞歌,体现着新时代九三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鲜活、生动,他们可爱、可敬。

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九三人的故事。

朱凤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作为外科凤毛麟角的女医生,是重症医学领域一名年轻的“老将”。

“在ICU虽然辛苦,但深知抢救的每一个危重病人,身后都系着一个家庭。”

如果说,普通人的时间按小时计划,那重症监护病房里的危重患者则以分秒计生死。朱凤雪就是那不知疲倦、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人。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从事重症医学的决心更加坚定。

“朱大夫一来,我们就踏实!”

2020年2月6日,她接到医院指令,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这支医疗队将独立承担起一个重症病区。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提高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成为重中之重。从2月7日傍晚抵达武汉到2月8日晚9点,医院接管重症病区正式启用,仅用了短短24小时。从病房启用到50张床位全部收满重症患者,又只用了一天时间。整个过程高效精准、稳步推进。

2月8日晚新病房启用,朱凤雪自告奋勇出现在首发阵容中。

“根据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落实,病房启用后会短时间涌入大量患者,很多医疗队员都是刚刚经过培训,完成传染病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角色转变,无论是从患者救治还是从队员防护,我必须在这里坐镇!”

病房启用第一天共收治25位重症患者,其中有几位病情危重,大多数患者都有合并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肝癌、宫颈癌、肝功能衰竭等。

干脆利落雷厉风行的朱凤雪进入隔离病房,细致检查了所有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的分层,根据患者症状、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肺部病变和既往基础病病情的不同,分别给予持续吸氧、经鼻高流量吸氧、无创正压通气及相应妥善的治疗,所有处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忙而不乱。

第二天依旧是大量重症患者抵达病房,很多患者已经出现了危及生命的多脏器功能衰竭表现。

得知病房新收治患者多、病情重,刚刚下夜班的朱凤雪晚上八点连夜赶到医院支援,指导危重患者救治,直到凌晨3点还坚守在病房,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救治方案,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朱大夫来了,我们就踏实了!”值班医生回忆道,“但她真的太累了,累得直不起腰。”

郭维医生说起朱凤雪主任,满是敬佩。“我们普通医生尚有排班,可以倒休,可是朱主任,她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每一天都要来隔离病房工作。除了查房,朱主任每天都会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巡查病房的每一位患者。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病历、梳理各种流程规范、各种仪器设备的各种状态等等,甚至雾化瓶有没有水,她都会仔细地看一遍。”

谈到重症患者救治,朱凤雪主任认为——

“患者的分层评估、分层治疗非常重要,要及时将病人划分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实行精细化、个体化的诊疗策略,早期识别、抢先救治可能发展成为危重症的患者,提前做好预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制定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确保医疗救治的质量,我们要给这里的病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水平的治疗!”

“每个细节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朱凤雪作为这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副队长,她细致严密地做好各项工作,在临床工作多年,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早已刻进了朱凤雪的骨髓。

作为专家组成员,朱凤雪几乎每天上午九点,都会出现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隔离病房,查阅每一位患者的病历资料 。

这是每天夜班和白班交接班的时间,在了解了夜班的情况后,雷厉风行的朱凤雪马上开始早查房,细心询问病人的基本情况和病情变化,特别是危重症的病人。

“现在感觉怎么样了?上完厕所回来吃力吗?”朱凤雪详细询问患者身体状况。

患者个体差异大,每个患者的基础疾病也不一样,因此,对于病情的把控和治疗方案的调整就不可能千篇一律。患者的情况可能瞬息万变,这时候,就更需要细心观察,这种监护不能完全依赖机器的报警,需要医生真正实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

“临床医生必须亲自到床旁去观察,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了解病人的情况才能逐渐了解疾病的特点。”这是朱凤雪的坚持。

2 月17日,医疗队进行了第一例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患者是位高龄患者,既往基础疾病较多,来院时呼吸系统及全身症状比较重,很快就上了无创呼吸机,但是氧合一直不理想,经专家组讨论决定,对该病人进行气管插管。

但是这和以往普通监护室气管插管不一样,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患者气道与外界相通,操作过程中感染的风险比较高。

朱凤雪主任带领医护人员认真梳理流程,克服病房条件不足的困难,评估可能的风险点,并做了相应的周密准备。

闷热的防护服、紧压的护目镜、好几层橡胶手套,都为操作增加了难度系数。一旦操作时间长,就会增加飞沫扩散交叉感染的风险。

朱凤雪坦言——

“新冠肺炎患者的气道打开后,会喷出大量病毒,医生近距离操作,虽然做了防护,但还是有一定风险。这个时候我必须冲在前面,我如果害怕了,其他人就更害怕了!”朱凤雪又是自告奋勇打前站,“ 我在重症监护工作的时间长,有经验,我来配合完成这次插管!”

朱凤雪反复确认检查每一个流程,她敏锐地发现,隔离病房只有7号气管导管,根据患者性别体格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应该使用7号半导管,不适合的导管将会影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的维护与治疗。当机立断,朱凤雪与医护人员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库房沟通,以最快速度找到匹配导管。

麻醉科姜华老师操作娴熟,插管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整个过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调整好参数,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从前期讨论、风险评估、流程梳理到操作完成,整个团队科学高效、精准给力。

重症医学科的董桂英医生提到朱凤雪主任时说:“她总是能够把握全局,而且细致入微,事必躬亲。我们接收的患者全部是危重病人,越是到了危重阶段,越需要细致。朱主任连密闭式吸痰器闭合的严密程度她都能观察得到,实在是太仔细了。在中法新城院区,我们用到的呼吸机都不是一个品牌的,当然也和人民医院的品牌不同。安装呼吸机,本该是厂家工程师的工作,但朱主任说‘节省时间,我来!’,便开始按照说明书认真的组装起来,安装完成后又进行调试,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胜利就是一起坚持到底

一位截瘫病人入院时对朱凤雪说:“大夫,我可能会死在这了。”朱凤雪听到这位患者的话,心头一颤,轻声安慰:“不要害怕,可以治愈的,我们一直都陪着你……”

朱凤雪每天都会来看这个截瘫的病人,了解他的病情,同时也给予了他更多的心理疏导。目前,这位患者病情平稳,也慢慢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患者有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再加上实际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朱凤雪一直这样认为,也一直这样鼓励患者。

作为一个医生,朱凤雪主任最大的心愿,就是病人能康复,最大的喜悦,就是看到病人能够痊愈。“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朱凤雪主任说。

“这是一个颠覆常规的战场!我们的前线工作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是我们的队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基本功。

我们的团队是一只能打胜仗、硬仗的团队!面对严重的病情,我们的医护人员分秒必争。胜利就是一起坚持到底!”朱凤雪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