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泰斗金善宝的红色燃情岁月

编者按:金善宝(1895年7月2日—1997年6月26日),浙江诸暨人。农学家、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金善宝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农学泰斗。1928年发表中国第一部小麦分类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1934年出版中国第一本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1942年发现我国特有小麦品种——云南小麦。他培育的南大2419小麦,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最高每年7000万亩,种植年限逾40年,衍生品种110个。他倡导南繁北育、异地加代,将小麦育种进程从十年缩短到三年。他成功筛选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京红号”春小麦良种,在10个省、市、自治区的29处评比试验中,24处平均亩产第一,1976年推广种植60万亩。80年代育出中7606和中791优质小麦,开启了国产面包小麦之门。

金善宝常说:“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要能吃苦,耐得住清贫,白天三顿饭、晚上三块板,就可以了。”这位朴素一生的老科学家,是我国现代小麦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早已为人们所知晓,本文将撷取其人生另一面的些许片段,说说革命斗士金善宝。

初遇共产党人

1937年10月,南京下关码头扬子江面上,数艘轮船忙着驶入驶离,运送逃难的人群和岸边成百上千只铁皮木箱。其中一艘满载着男女老幼的民生轮船,冲天喷出滚滚浓烟,缓缓驶离码头,欲沿江上溯重庆,金善宝与梁希等几位中央大学教授正在这艘船上。几日前,金善宝匆匆将妻儿送回诸暨石峡口老家,即返身回宁随校迁渝。

当时的重庆沙坪坝区,是抗战大后方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交通大学等22所高校和全国1/8的大学生以及众多学术科研机构,汇聚了一大批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工商实业家。

三军战士沙场以身报国,身处抗战大后方的“书生”们,则为科研、为培养人才倾尽心血,为团结抗战、救亡图存奔走呼号。

在渝期间,金善宝与梁希一起工作,他们观点相近,抱着同样的抗日救国心,经常一起讨论抗战局势。

1939年摄于重庆温泉。左起:梁希、金善宝。

国家存亡,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据学生回忆,金善宝经常在课上,“将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上的有关消息,讲给我们听,鼓励青年学生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大心理学系教授潘菽,是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的胞弟,消息灵通,金善宝和梁希便常到潘菽处了解抗战消息,讨论时局。久而久之,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参与,形成了座谈会。由于参与的人都是搞自然科学的,也就被称为“自然科学座谈会”。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从东北、华北、华东到西北、西南,大片国土沦丧,民众惨遭涂炭。国难当头,前途何在?出路何在?正当众人悲观苦闷之时。12月下旬,周恩来到沙坪坝中央大学大礼堂,发表《第二期抗战形势》演讲,分析当前抗战局势、敌我力量的变化与对比,阐述了毛泽东当年6月的著作《论持久战》精神,指出战胜日寇的困难和有利条件,严厉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中国抗战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持久战的方针是确实的!”

这次长达3小时的演讲,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爱国师生。听完演讲,金善宝难掩心中激动,“共产党里真有能人!”

由于新华日报社从武汉迁至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便经常到化龙桥虎头岩(新华日报社址)听取抗战时势报告,当时周恩来在重庆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周恩来同志多次利用喝茶等方式接待我们,对我们进行各种鼓励和帮助。”金善宝晚年回忆这段山城岁月时满怀感情。

1938年4月,金善宝(前排中)参加中大森林学会歌乐山郊游。

参与创建九三学社

金善宝一心报国,曾经两次到八路军办事处找林伯渠,要求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后因意外未能成行。林伯渠鼓励他,一个革命者,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为革命工作。他和梁希等人,担负起编辑《新华日报》自然科学副刊的任务。利用副刊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号召自然科学工作者为抗日广泛团结力量。

1944年春,抗战进入关键阶段,各方争取民主宪政的团体纷纷行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宪政问题的指示》,周恩来在延安发表《关于宪政与团结问题》的演讲。金善宝等遥相呼应,为争取民主、反对党治、加强全民团结、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奔走呼号。

1944年底,许德珩、潘菽、黎锦熙等人也发起组织了一个座谈会,称为“民主科学座谈会”。在周恩来、潘梓年的工作下,“自然科学座谈会”的金善宝、梁希等人在潘菽的介绍下,先后以个人身份参加了“民主科学座谈会”。

1945年,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结束之时,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8月底,国共重庆和谈。

金善宝本就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工作的劳累,加上战时生活的艰苦,使他身体更差了,不到五十,已满头白发。重庆和谈期间,金善宝等8位教授受到毛泽东接见,毛称他为“白发老先生”,实际毛比他还大了两岁。

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民主科学座谈会”表示赞赏,并勉励他们,应该成立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

1945年9月3日,座谈会同仁为庆祝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正式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

次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

守护中央大学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回迁南京。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和平、重建家园。面对国民党当局发起内战,全国群情激奋。

1946年中大学生联合重庆大学发起“一•二五”反内战运动。1947年中大学生又发起“五•二O”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得到全国呼应。金善宝与好友梁希一同参与到学生运动中。

中大学生蒋仲良在回忆中写道:“金老以病弱之身,始终和学生队伍一同行进,呼喊口号时,声音铿锵有力。我没有想到,平时细声慢语,对学生谆谆善教的金善宝教授,在进步的学生运动场合却判若两人,竟然像青年人一样精神抖擞,经过几小时的示威行进而毫无倦容。”

1948年,金善宝获准学术休假一年,台中农学院发来聘书请他前去台湾任教一年,荣毅仁也发来聘书,请其到无锡江南大学。考虑到当时国内形势,若赴台,恐再难返陆,金善宝拒绝了台湾之行,转而至无锡江南大学农学院任教。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共攻守易势,国民党见大势已去,准备将南京的重要单位迁往台湾,中央大学当然在列,且当局已派人在台选好校址,着手装运物资。中央大学紧急召开校务会议,确定不迁校原则,并组织以学院为单位,形成全校性的“校务维持委员会”,与国民党当局开展了护校斗争。

那时,金善宝人在无锡,为留校斗争,他经常身冒危险悄悄返宁,与农学院学生一起商讨对策,带领学生们积极斗争。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大最终留在了南京。

“奇怪”的副市长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向金善宝下达了五次任命: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农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

当时的南京,归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副市长的级别可想而知。然而金善宝这位副市长在外人看来,有些行为着实奇怪得很!

随着职务的变化,金善宝一家的生活待遇也有了变化,还配备了专车、警卫、保姆和门岗。无论金善宝去哪里,都有专车接送、警卫员配枪保护。然而,警卫员常常找不到金善宝,司机和专车也总被闲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金善宝背着他们,悄悄跑出去自己坐三轮车上班了!

金善宝还多次打报告,要求取消自己的警卫和司机:“我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用不着派人警卫,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警卫的地方很多,请求领导派他们到需要警卫的地方去。”

1950年10月29日,金善宝当选为南京市副市长。

1997年5月26日,金善宝突发消化道出血,被送往医院。6月26日,金善宝像一束成熟饱满的小麦,垂落大地。他作为一介书生为抗战、为祖国复兴奔走呼号,为小麦、为教育奉献了一生。

(作者王茜,文章来源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