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之声

庞达:精准助学志智兼扶 挖掉代际“穷根”

发布日期:2018-03-05    来源: 中国社会报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黑龙江省委主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庞达在调研扶贫过程中发现,致贫返贫的原因众多,尤其是因病致贫,占60%,但深究其因,他认为贫穷的根源在知识的匮乏上,扶贫需要从教育入手。他今年已提交的提案之一就是关注教育精准扶贫。

“解决人穷志短、不想脱贫问题,才能脱真贫;解决素质偏低、脱不了贫问题,才能真脱贫。”庞达告诉记者,无论“扶志”还是“扶智”,都要从娃娃抓起,以精准助学扶贫为突破口,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才能挖掉“穷根”。

庞达自己也资助了一个贫困农村的孩子,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的现状和需求他深有感触,他觉得对孩子的帮助不仅仅要有经济上的资助,还需要精神上、文化上的扶助,给孩子一个更开阔的眼界。

当前我国农村共性的致贫和脱贫原因决定了扶贫要从教育入手

通过调研,庞达发现,在农村,因老而体衰失去劳动能力致贫、因病滥用药品医治不当致贫、因受蛊惑跟风投资失败致贫、因困于婚俗陋习盲目攀比致贫、因儿女教育不良失去赡养而致贫等共性问题都与教育有关。从脱贫实例来看,因自身学到职业技能就业脱贫、因儿女升学成才后反哺脱贫、因看准市场机遇创业致富脱贫、因科学治疗恢复健康脱贫等,无论致贫、脱贫,都与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有效的职业教育紧密相关。因而扶贫要从教育入手。

阻断贫困代际传承,彻底挖掉“穷根”

庞达认为,宏观上,多数贫困户靠农业脱贫不太可能,需另有出路;微观上,好的脱贫项目往往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懂技术、会经营。长远看,实现乡村振兴就离不开更多的新型农民,而这一切都需要从精准助学,发展教育开始。

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通过教育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普查学生贫困情况,确定助学对象。在做好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基础上,对各贫困地区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普查登记,由基层社区或村居民组织和各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帮扶对象,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

社会力量参与,广泛深入帮扶。广泛发动党派团体、实力企业、慈善组织、社会贤达和爱心人士,通过自愿认领、机构介绍和自由结对,深入实施精准助学扶贫,形成全社会关心贫困学生、助力完成学业的良好局面。确保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厌学、逃学、辍学甚至失学。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改善就学条件。大力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统编电化教学教材,高质量普及计算机网络教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开展贫困学生交通补助试点,解决因撤乡并校而产生的学习费用增加、交通事故频发和学生厌学辍学等问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增进城乡学校互助合作,鼓励新任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一线支教或挂职锻炼,增加农村学校吸引力,逐步解决农村学生到城镇择校谋求更好教育的问题。

增强教育扶贫实效,促进真正脱贫。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成年农民职业教育,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职业院校、用工企业和社会组织到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对自愿流转土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到城镇就业的农民进行补贴,使他们在家致富有门路,进城就业有出路,在创业、就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本报记者  伍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