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 钢铁奏出铿锵生命曲
发布日期:2014-07-21来源: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会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1967年,一声爆炸,钢铁科研过程中的他失去了健康的双腿。33年后,直到退休,他依然默默奉献在自己所钟爱的钢铁事业上。他便是九三学社社员、原南通钢厂工程师陈岗岭。

“争气钢”坚定了他的理想信念

1963年,大学刚刚毕业,他被分配到辽宁省本溪钢铁厂工作。那时滚珠钢是我国急需的特种钢材,是火箭、飞机、火车的不可缺的构建材料。面对我国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从外国进口滚珠钢的状况,他意气风发,立誓要将滚珠钢实现国产化。为此,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进行技术攻关,在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滚珠钢终于被生产出来,他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争气钢”。从此,“高速钢”、“406钢”等特种钢材不断被自主研发并生产出来,特种钢材依靠进口的历史被终结。他也坚定了为钢铁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教师是他的又一个身份

1966年,面对当时如火如荼的钢铁产业,他意识到人才将成为制约钢厂发展的瓶颈。为此,作为当时少有的大学毕业生,他一边参加钢厂钢研所的筹建,一边自办了厂属技工职业学校。对于技校,他倾尽心力,身兼多角。除了参与课程设置外,他还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为培养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积极关注行业标准的制定,在他带领研发团队研制出液压支柱无缝钢管用钢之后,他亲自制定了该种钢材的第一家企业标准,为钢铁产业和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保障。

哪里需要,他便出现在哪里

1966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他服从祖国的挑选,来到青海省参加冶金工业部西宁钢厂的筹建工作。西宁地处高寒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他毅然参加建设,没有怨言,一干就是二十几年。1982年初江苏太仓钢厂筹建,他拖着残疾的双腿,奔波上千公里来到太仓,顺利完成了各项设备投产前的测试工作,一次试运就获得质量过硬,产量稳定的好成绩。1988年南通钢厂初建,人才匮乏,作为技术人员,他被引进到南通钢厂工作。当时钢厂设备不能够完全达到预期生产水平,他就带领同事们加强技术研发,在短短一年内,钢铁产量由月生产不到一万吨猛增到三万吨。此外,他还积极改进生产工艺,解决产品质量隐患,为南通钢厂的提档升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此,1988年当时还是西宁钢厂职工的他,被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履职尽责他铭记在心

1984年,在西宁钢厂工作的他,因业绩突出被发展为九三学社社员。自此,他一边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一边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履职尽责。他将参政议政的目标锁定在了社会弱势群体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上。针对外来子弟学校教学环境欠佳、师资力量单薄的状况,他提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给农民工子女更多关爱的建议。面对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他向民政部门提出养老服务要两条腿走路,除了政府出资办社会化养老外,要大力鼓励民办养老,并从政策资金多方面支持的建议。面对拆迁矛盾、农村土地抛荒、封建迷信等问题,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为此,2012年九三学社南通市委授予他社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他已年逾古稀,百病缠身,微薄的退休金让他的治疗捉襟见肘,但他仍然坚持发扬钢铁人的精神,为九三学社、为社会默默贡献着余热。(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办公室  朱天龙)

版权所有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法律顾问: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阎建国律师
京ICP备050407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362号 copyright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