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新同志今年78岁,是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四综合支社的社员,北京第一机床厂教授级高工。他既是一位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又是一位优秀的九三社员,不论是本职工作还是在九三学社的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绩。
196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吴永新同志被分配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近四十年如一日,为我国金属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应用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智慧。在工作岗位上,他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和理念,先后共完成大小课题30余项,其中有部级科研项目,也有行业攻关项目;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编译《日本工业标准JIS热处理质量标准及检验》一书;参加并完成《<国家七五攻关计划>中的高效节能新钢种非调质钢的研发和生产应用》;199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嘉奖。在职期间,他共获得部级以上奖励十几项,由于每年完成的课题多,被同事们誉为“科技高产户”。
吴永新同志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始终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在新研发的YF45MnV代替45钢调质的过程中,他满负荷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试验新方法,最终获得成功。此钢广泛应用在机床、汽车、拖拉机行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几亿元和大量电能。由于新钢种是易切削型,可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生产中深受工人师傅欢迎。除完成多项部级以上课题外,还为节省国家资源,研发了新钢种20Mn2B代替20Cr,40MnVB代替40Cr,此项技术广泛应用在机床,汽车,拖拉机行业,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贵重金属元素铬。同样,他研发的7CrSiMnMoV代替CrWMn,不仅解决了原CrWMn磨削易开裂、废品率高的生产难题,也为生产开发大型设备、重型机床设备,提供了一种淬透性更优良、工艺性能更为优越的新钢种,同时解决了大型机床所用长丝杠加工刀具的耐用度不强的问题。他还与原北京钢铁学院肖纪美教授实验过含铝高速钢,W6Mo5Cr4V2Al效果也很好;他研发的20SiMnVB代替12Cr2Ni4,具有同样效益。吴永新同志还积极参加厂里的生产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其中为提高产品内的质量、减小零件热处理变形做出过突出贡献,被评为质量标兵,受到嘉奖。
在培养人才方面,他更注重能力、素质和人格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为提高厂里的工人技术知识水平,他长年坚持在厂技校授课,深受师生的欢迎和好评。他还为山西机械学院代培过一名研究生,该生后曾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
吴永新同志热爱九三,忠诚于九三。自1989年加入九三学社以来,他一直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热心参政议政,自1994年起,先后担任第四综合支社第三届支委会科技委员、副主委,第四届主委、第五届主委。特别是在担任四综合主委期间,他对支社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四综合社员人数多达一百余人,且来自七十多个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头绪多、难度大,他充分发挥各位支委的作用,团结支社广大社员,使四综合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他的带领下,支社的组织发展、参政议政、宣传报道、社会服务等项工作开展得丰富多彩,社员们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积极参加支社的各项活动。例如:四综合社员一直积极参政议政,李敬、李志伟、杨绍德、李友元、权忠敏、孙步新等社员,多年来向市人大、市政协、中共市委统战部、社中央、社市委等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提案和建议;由支社社员汪毓萼发起、社中央和社市委支持的“科技大篷车”于1998年9月启动,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赞誉。由于各项工作都搞的有声有色,第四综合支社于2000年荣获社中央“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2003年,为了培养后备力量、让中青年社员更好地发挥作用,吴永新同志主动申请辞去了支社主委的职务。尽管不再担任主委,但是他依然热心支持、积极参与支社的工作,为新的支委会出谋划策。
2006年,吴永新同志罹患癌症、脑中风等疾病,已经无法再参加支社的活动。即使这样,他仍然对支社怀着深厚的感情,不忘履行自己的九三社员义务,一直坚持缴纳社费。患病以来,他因尿毒症需要每周三次透析,因中风身体活动不便需要请护工,因糖尿病身体虚弱需要特殊饮食,所有这些疾病均需要花费高额的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而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工资收入不高,他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拮据。然而,今年10月28日,支社主委汪效梅、副主委陈林清代表四综合全体社员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是拿出早就准备好的100元钱,作为这几年缴纳的社费,他说:“只要我有能力,这个社费能交几年就交几年吧。”
拿着这张100元的钞票,我们觉得沉甸甸的,它饱含着吴永新同志对九三的深厚感情。几十年来,尽管吴永新同志在各项工作中都是成绩卓著,但是,他却一直是淡泊名利,为人谦和。他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充分体现了一名九三社员对组织的忠诚不渝,使我们对这位老社员肃然起敬,也让我们为四综合有这样的前辈而深感自豪!(汪效梅 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