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风采
冯丹龙:担负历史 未敢息肩
发布日期:2012-11-24 14:08:59来源: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字体:】 【颜色:红色黑色灰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一个名字中有龙的女子,多少带着英武之气,工作状态中的冯丹龙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将领,与照片上的温婉、笑意盈盈判若两人,让人很自然地在眉眼间联想到她的祖父——冯玉祥将军。

在阳光洒满的办公室里采访她,听着身着橘色衣服、如火一般性格的她说祖辈、说青春、说梦想,她的“执拗”、“坦率”、“风风火火”,她的眼光灼灼、激情澎湃,仿佛让时间都快转起来。

“祖父是本大书”

1912年1月1日,为响应武昌的辛亥革命,冯玉祥等一批清军中的有志之士,在邻近京畿的滦州率先起义,震撼了清廷,但最后不幸失败,14位革命志士殉难。为了缅怀英勇献身的战友,1924年冯玉祥领导的首都革命成功后,他在北京西郊修建了滦州起义烈士纪念塔,亲书“精神不死”四个大字。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北方辛亥革命动摇了满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中华民国政府1936年颁发的《优恤滦州殉难诸烈士明令》高度评价了滦州起义:“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今年10月,冯丹龙作为冯玉祥将军孙女应全国政协邀请出席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并在湖南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九大常委的亲切接见。活动期间,她来到北京西郊温泉镇,重游故地,望着塔前“精神不死”的祖父手书,百感交集。“这次是我第一次代表家族参加中央的纪念活动,过去都是父亲、伯父和姑姑们做代表,百年之际从父辈接过家族的旗帜,真正感到一种不曾有的责任感。1982年国家在北京举行纪念祖父百年诞辰时,虽也曾到此地瞻仰过,但那时并无太多感触,这次重游,心里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与会期间,她与众多辛亥先烈的后人一同缅怀先烈,观看影片《辛亥革命》,看到先辈的身影,大家抑制不住地流泪:“那时的人真的是不为生命,只为信仰,只为国家,舍了一切地去打拼。那种精神,那种无畏,那种执着,令人唏嘘、敬佩。何为精神不死,至此才有参悟。而对于祖父,我除了血缘上天然的亲近,更多了份理解和敬重,他是一本大书,值得永远学习。”
年少时,祖父对冯丹龙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不能谈论的话题。后来,她曾问母亲为什么过去没有好好地和她讲讲祖父,母亲余华心苦笑,“文革”年代躲还来不及,哪里敢多讲。“但即便如此,身处逆境的一家人从不敢懈怠,鼓着劲,咬着牙,不断努力,兢兢业业。祖父当年对我的父辈们总说,给你们一双手,要做自食其力的人,后来我父亲也常对我们说,给你们两只手、一副好身体,将来你们要靠自己。想来,这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好的教诲。”

建国后,冯丹龙的奶奶李德全,建国后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把冯玉祥将军的遗物和房产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冯丹龙所拥有的唯一的祖父遗物是他生前用过的一支大号毛笔。冯家的后人们就是这样从零开始,依靠自己的双手,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护士到辉瑞中国0001号员工

冯丹龙的人生如她的性格,执着到命运也会为她让步。

冯丹龙出生于青岛,从1966年上小学到1976年高中毕业,受教育的十年全在“文革”中度过,那时学校一天最多一、二节课,基本不教文化知识,但是冯丹龙非常敬仰从苏联学成回国的博士——姑姑冯理达,她对母亲说:“我希望有一天也能读博士”,博士成为她小时候的梦想。

但是,梦想很遥远,现实很残酷,因为家庭关系,冯丹龙想考大学,但一次次政审不通过,大学的门都无法触摸。后来,她当护士、电工,但从未断过学习的念头,白天当电工,晚上读夜校。“冯家的人在学习上很固执,甚至执拗,祖父当年只上过三个月私塾,却一生手不释卷,自学成能诗能文的将军,六十岁时还学习英语,最后竟能在美国街头演讲。想起这些,我就拼了命地学习,我想再难也比祖父当年在兵营里,拿砖头垒桌子、在墙上挖洞点蜡烛看书好些吧!”

1981年,她如愿考入了山东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当时中美政府第一个现代管理教育合作项目便设在此。1986年,通过考试的她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攻读MBA。

在美国,冯丹龙觉得自己离祖父更近了,这里是祖父最后奋斗的地方,在这里他公开反蒋反美,向美国民众揭露中国真实的境况,积极呼吁停止支援蒋介石政府打内战,他散发传单、发表演讲、撰写评论。每次经过国会山,冯丹龙都觉得走进了祖父的人生轨迹中,他对祖国命运的忧心、对人民苦难的痛心都深深地烙印在此。12年后,冯丹龙作为中国的游说“大使”,于2000年5月代表在华投资的美国制药公司在美国国会山演讲,力促国会批准对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她以一个中国青年的成长经历告诉美国国会议员一个开放的中国,有待美国了解,值得美国信任,她的演讲赢得了赞许,也消弭了误解,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国会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那一刻,冯丹龙重又想到了祖父……她忽然理解了在异国,祖父那份对民族的责任,对故土、人民的血脉亲情。

1988年,冯丹龙完成了在美的学业,当时正是出国热潮,父亲却对她说:“你的事业应该在中国。”于是,她和当年祖父一样义无反顾地回国报效。

1989年回到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执教的冯丹龙偶然看到《大连日报》的一则英文招聘,“那时的辉瑞在美国制药业也就排在十四、十五位,但是魄力很大,选择和大连制药厂合资成立了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我应聘后成了他们在中国的0001号员工。辉瑞越发展越大,我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冯丹龙已从总经理执行秘书一直做到了公司高管,她的名字甚至出现在辉瑞总公司的年度报告中。“但是,工作再忙,我不会忘了学习。”2002年,冯丹龙再次走进校园攻读管理学博士,虽然工作在北京,读书在大连,但是刻苦的她不以为累,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于2007年获得了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的职称,实现了少时的梦想。

采访时,她宽大的办公桌上堆着不少书,有经济的,有文化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冯玉祥将军奉行一生的原则,如今也是不断求知求学的冯丹龙的人生追求。

“对参政议政,我充满激情”

执着不仅对自己,更有作为名九三学社社员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冯丹龙很喜欢姑姑、著名免疫专家冯理达的一句诗“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

2007年,冯丹龙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之前,她已经在大连担任了十年政协常委。“积极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职责,做到不图虚名,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对参政议政,我充满着激情。”冯丹龙谈到参政议政时双眼放光,在她的办公室里甚至竖着一块白板,画着她为参政议政总结的模型图。以二十多年的职场历练、商海沉浮的独特视角,她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诸多高质量、有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意见。

早在2008年,冯丹龙就向上海市人大提出“在上海人大网站上加入英文版”的建议,旨在借世博之机,宣传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经采纳,2010年上海人大正式推出英文网站。

但,更令冯丹龙自豪的是控烟立法,“你知道吗,很少有代表在第一届履职时就能推动立法”,她的眉眼之间溢满了骄傲。

故事始于2008年底,在一次人大关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讨论会议上,冯丹龙大胆提出“无烟世博”的理念,她说:“北京能做到‘无烟奥运’,上海为何不能实现无烟世博?更何况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提出过‘无烟世博’的理念,上海世博会要为世界留下一份绿色的文化遗产,‘无烟世博’最恰当不过。”在卫生部及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08到2009年,她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参加控烟讲座。2009年1月13日,她领衔商请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实现“无烟世博”,加快上海市控制公共场所吸烟立法的议案》。她还与网民互动热议控烟立法,发动大众媒体宣传控烟立法和“无烟世博”的理念,赢得广泛的舆论影响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该议案以超出一般议案讨论周期的速度被迅速地商讨、听证。2009年12月10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获得上海市人大批准并于2010年3月1日正式实施,缔造了国内控烟立法的奇迹,也为上海打造“无烟世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今年年初,冯丹龙又领衔提出了《关于控制慢病、加强上海市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医保费用支出科学管控的议案》,得到市人保局、医保办公室、市卫生局的高度重视,“控制慢病”被列入上海医改十大重点工作之一。“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升高,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成为威胁市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很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一次处方只能开几天的药,买几十元钱的药,老人们要反复跑医院,这不仅对于病人是一种痛苦,对家人也是很大的负担,这其中要耗费多少社会成本?看到这些,想到这些,我就坐不住……”4月,好消息传来,这份意见最终促成了“慢病开长药”措施的执行,三个部门共同签发通知明确“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药品的慢性病患者,应开具2-4周用量”。

参政议政十几年,冯丹龙的激情不减,而多年处理国际事务的历练又造就了她出色的表达意见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她常说:“参政议政是门学问,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更需要持续的热情和不懈的坚持去推动。”

由于冯丹龙长期投入卫生公益、积极参政议政,卫生部及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共同授予她“控烟特别贡献”奖,中共静安区委组织部、静安区人事局特授予她静安区首批“领军人才”称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及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授予她“2010年上海市侨界十杰白玉兰(提名奖)”,她还获得了“2009-2010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1年华人烟害防治贡献奖”。

采访接近尾声,忽然发现,在冯丹龙电脑屏的一角贴着一张黄色小便条,上面端正地写着“具有实干精神的乐观主义者”。我猜,她一定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她的执着、热情、实干,都化在这朴实不过的句子里了。(张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