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中国地理学一代宗师——黄国璋


1940年8月,朱家驿为会长的中英庚款董事会在重庆北碚创立中国地理研究所,黄国璋受聘首任所长,一直到1945年8月。中国地理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地理研究机构,成立之时,全所职工约40人,分设自然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测量和海洋四组,分别由李承三、黄国璋、曹谟及马廷英主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有《禹贡》之类的地理古籍,历朝历代重视修史编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地理知识的看重及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但长期以来,地理学十分落后,比之其他学科,其落后程度更甚。中国地理研究所的创立,对于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中国地理研究所是一座里程碑。从此,中国有了一所具有现代科学特征的地理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由传统记述向现代科学的转变,开启了中国地理学新航程。

黄国璋出任中国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是众望所归。1940年,黄国璋44岁,正值人生最好年月,从1920年进入社会工作,投身地理教学科研及各种社会活动,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已成为一个领袖级人物。他有在长沙雅礼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的地理教学经验,又有美国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留学经历,还有参加并领导云南考察和川康考察的地理研究经验,兼具组织才能,积极参与地理学会的组织工作,编辑出版《地理教学》期刊。事实证明,黄国璋在中国地理研究所筹建、运行和管理中完成了艰难使命。首功不可忘,黄国璋先生的这一业绩已经铸就成历史,地理学界将永志不忘。

黄国璋首任中国地理研究所长的5年,是他人生事业的顶峰。当时外部条件很差,国家内忧外患,外寇入侵,内乱不断,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研究所经费短缺,自有楼房被迫出售,转迁至状元碑蔡家湾邓家大院。那里距北碚6公里,地处偏僻乡间,工作生活用房相当拥挤,工资常有拖欠,生活上没有电灯、自来水,晚上用煤油灯照明,用水均由小伙房供给。地理考察条件极差,交通不便,食宿不便,野兽出没,土匪横行,吃不好睡不好是常事。天灾人祸,各种危险经常遇见。就是在这样艰难条件下,黄国璋及其领导的中国地理研究所,聚合一群中国地理学界精英,忧国忧民,排除各种困难,投入科学救国行动,运用西方先进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在地理、海洋、测绘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为我国地学相关学科做出了奠基性工作。

唐登银在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黄国璋领导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所成立之初即提出:“地理学以地域之观点,将纷然杂陈之地表景物加以分析;地理工作以考察为中心工作”。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在地理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所开展了大量地理考察工作,并出版报告,为许多地域研究与建设提供了基础,也提供了野外研究工作与方法。中国地理研究所培养了一代人,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地理学的先行者和领导人。(作者唐登银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