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长征断想
——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二周年
九三学社乐山市委办公室
谢建平
前两天,在看央视新闻的时候,猛然闪出这样一行画面,为迎接党的八十二岁诞辰,各地展开了“重走长征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画面上一群革命老区的小学生扛着红旗,背着旅行包,拎着各式饮料走在崎岖、羊肠的小道上。他们兴奋的表情,因激动而雀跃的脚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画面一闪而过,但我的思绪却在此定格,这群快乐得像小鸟般的孩子真正理解六十多年前的那场较量吗?不,孩子们只是把这种活动当作了比游戏更快乐的体验。以他们的年龄是无法读懂脚下这片黄土的厚重的,这片土地上躺着无数牺牲的烈士,他们那痛憾的眼神,照亮过多少活着人的心。他们也无法读懂头顶这片湛蓝的晴空,这方蓝天曾因当年残酷的厮杀而几近失色。
哦,六十年前密集的枪声仿佛又划过我的耳际。听,那是急促杂沓行军的脚步;看,那是人喊马嘶飞奔关隘的场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已经跃马提枪驰骋疆场……恍惚中,我看到了在铁索桥上冒着枪林弹雨抢渡的十八勇士;我看到了倒在风雪迷漫的夹金山上年轻的身躯;我看到了赤水河畔那无数顶八角帽上熠熠生辉的五星……“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站在六十八年前的那段历史面前,我只感到一种悸动和震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啊,衣衫褴褛、疲惫衰弱,但面临七十七个师的围追堵截,面对精良的飞机大炮,大米加步枪的装备却战斗到了最后,胜利到最后。这是怎样的一个政党啊!他诞生于前现代的中国农村,成熟于地理环境极为严酷的黄土高原,但是他却汇集和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的力量,他引领的那只红色部队让年轻人倾心,让异见人士赞赏,让强大的敌人恐惧。
曾在延安呆过六个月并亲眼目睹边区人民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美国记者冈瑟斯坦在归国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难道奇迹总是要发端于那些最寒冷、荒芜、困顿的时刻和地方吗?而这群衣衫褴褛的工农子弟兵的确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将几近熄灭的南昌起义点燃的火种从井岗山带到瑞金,又从赣南瑞金传递到数千里外的陕北延安,并最终将胜利的种子播散到全国。这需要何等的信念与意志呀!从某种意义上讲,惊天动地,空前绝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超越人类极限的意志和信念的较量。铁索桥头那喷吐的火舌没能阻止他们;川西北无人区的沼泽地没能阻止他们;腊子口令人生寒的天堑没能阻止他们……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义无返顾,如此无坚不摧呢?一位老红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道:无论多么普通的一员,一旦将个人命运与伟大的事业联系起来,就能涌出蓬勃的力量和牺牲的决心。这不正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精髓所在吗?这不正是他们之所以前仆后继用生命去诠释信仰,用鲜血去捍卫真理的原因所在吗?
六十八年前的一群人用长征精神改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六十八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再将这种精神续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向世人昭示:坚韧的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在困顿中振作,在艰难中崛起。我们今天执拗找寻当年勇士的足迹,其实更是为了找寻一个民族的精、气、魂,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依托和支撑。
枪声已远,马蹄依稀。一段历史渐行渐远,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那面旗帜已高高飘扬在我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