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庆聚焦
光辉历程
责任梦想
感怀祝福
征文精选
当前位置:庆祝九三学社建设80周年 > 征文精选
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
程开甲,江苏吴江人,物理学家,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生前身后囊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等中国科学家与中国军人的最高荣誉。程开甲生前经常被人问起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他总是回答:...
信札中的“学”人风骨
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机关的文化墙上,有一句引自启功先生的话:“民主党派本以政治提高为主旨,而九三当四化需材之时,更有学术开济之重任。”这句话体现了启功先生对九三学社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九三学社作为民主党派,主旨是“政治提高”,也要兼顾“学术开济”。那么,这句话是何时何地所说,背后有什么故事?这要从一封信说起。&nbs...
接力与传承
今年是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也是我入社35年。1990年,我受三位导师——王应睐、邹承鲁和许根俊院士的影响,加入了九三学社。能在科研启梦之时受到他们的教诲,我感到由衷的荣幸和自豪。此后,我在九三学社,接触到很多像王应睐先生、邹承鲁先生那样的大家,他们潜心科研、无私育人,在各自领域作出巨大贡献,成为引领一代代“九三”青年的标...
九三人的黄河情
在黄河奔腾的浪涛声中,有一位九三学社人的身影始终与黄河相映生辉——他就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治黄专家,人称“黄河通”、黄河河防“活辞典”的徐福龄先生(人们尊称他为“徐老”)。徐福龄,这位将78载春秋献给母亲河的治黄专家,用毕生心血在黄河两岸书写着九三学社人的家国情怀。一、黄河启蒙(一)从巴掌声中觉醒的治河初...
用心医心 以仁育人
深夜的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灯光未熄。接连两台高难度的心脏介入手术,时长已经超过10小时。身穿十几斤重铅衣的葛均波站在手术台旁,眉头紧锁,手上却一刻也不停歇。对他而言,这是无数个与死神战斗的夜晚之一。终于,手术完成了,一颗年轻的心脏再次恢复生机。葛均波走出手术室,脱卸掉厚重的铅衣;但是,一心为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却是他永...
尘封四十载:泛黄纸页里的光
2022年,我正式加入九三学社。对此更为欣喜的是我的丈夫,他的喜悦如此真挚,仿佛看到了家族传统的薪火相传。我丈夫的外祖父和阿姨都是九三学社社员,或许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家庭熏陶,他对九三学社怀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感。我加入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多少受到他的影响。初入党派时,我对九三学社的认识尚浅。随着参与活动的增多和学习的深...
九三学社院士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院士”是各国为科学技术界颁发的最高荣誉,两院院士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号召,九三学社积极响应,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章程修改中,首次把组织发展对象中的科学工作者由第三调整到第一,很多院士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九三学社的,推动了九三学社科技界别特色的形成,为九三学社的科...
九三优良传统引领我家三代“九三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岁月,回顾起“九三”与我们家多年的情缘,有着特殊的意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始于我的父亲和叔父,经过我和夫人的承接,又传递至我的儿子,我们家与九三结缘至今,已有整70年。第一代“九三人”——父亲和叔父 我的父亲——赵德铭老先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