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 密码:
>> 专题 >> 防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九三学社在行动 >> 九三学社在行动
疫中思策: 建设更健康的人居环境
发布日期:2020-04-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

过去近3个月的抗击疫情日子终生难忘。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同心协力,配合政府联防联控,经过持续艰苦的鏖战,终于从疫期中走了出来,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疫情迫使许多人长“宅”家中,疫期中家的重要性、社区单元的防疫作用前所未有地凸显。疫情让我们反思人类和社会该有的行为边界,也让我们思考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城乡人居环境该有的样子。

关于建筑的“风”和“水”。天津宝坻商场的疫情广泛传播、疫情污水系统传播的潜在风险等消息,让全社会前所未有地关注着建筑的空气质量和水的健康循环。这使得我突然明白了古人的风水理论,实是祖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对自然环境的智慧善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建筑,在适用、坚固、美观的同时,还必须是安全的、健康的、绿色的。无论现代科技多么发达,我们始终都要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然,并妥善运用现代科技重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工程标准规范,需要增加对自然通风、新风使用、空气质量、洁净的自来水、下水系统的卫生处理等更加明晰具体的规定要求,并通过法规、监管以及业主的行动予以落实。

关于社区的隔离和协作。社区是城市安全防控的重要阵地和基础堡垒,在“城市-社区-家庭”这一安全共同体中,可谓家庭安则社区安,社区安则城市安。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凸显出居民自治、物业管理以及社区可封闭管理的重要性。相对而言,成片规划建设、有物业管理的居住小区总体防控有序,业主、物业服务人员、社区管理人员、志愿者容易有效参与其中;而城镇棚户区、老旧小区等则困难得多,往往难以封闭管理,设施条件又差,基层组织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仍免不了群众抱怨。因此建议下一步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应结合社区防疫单元的构建,推动实现小区可封闭管理和物业管理全覆盖,推动与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单元深度融合,推动小区物质环境改善和基层社会治理双加强。同时着力加强社区生活圈构建,从让人民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心角度出发,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能让居民在5-15分钟的步行距离内,得到舒适便捷的物流快递服务、健康锻炼场所、卫生康复指导、养老设施配套、教育幼托设施等相对齐全的基本公共服务。

关于城市的聚与散。城市是聚集的产物,城市因聚集带来高效,但城市的过密化又会产生环境和健康问题,因此建设集约紧凑、且环境宜居的城市是规划建设者的永恒话题。疫情促使我们再次深刻反思城市适宜的规模和结构、密度和强度、开放空间体系和建设用地的“图底”关系、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科学配置。疫情也让我们思考面对未知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外来各种可能事件的应对能力———城市的韧性建设,系统推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包括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防震、防洪、消防、防空,需要提前统筹储备临时避难场所、交通和能源支持、物资供应、城市生命线维持等等。习惯了在太平盛世发展环境中的我们,还需要严肃思考城市的“平战结合”策略,包括灾害条件下的人员疏散、大型公共设施的“战时”用途转换等等,体育馆、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在设计时就应同时考虑转换为临时应急医疗救治中心的可行方案,提前做好设计预案,并做好物资储备,一旦灾害发生,即可启动快速实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灾害应对的战略“留白”和灾害设施建设同样重要,城市需要留足战略备用地以备应急之需(如建设火神山医院)。这些战略留白空间的储备,可以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体系建设一体化谋划,平时作为民众休闲、健身、锻炼的场所,“战时”作为疫情控制、应急救助、防灾避灾空间,支撑保障城市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城与乡的二元互补。城市和乡村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工业文明的单一视角下,城市被认为是发展进步的理性选择,这是乡村式微的背后动因。疫情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城乡关系,从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角度看,乡村舒缓的生活节奏、开敞的自然空间、熟人社会的亲切感,是拥挤、紧张、高效城市生活方式的极好平衡,尤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城乡融合和二元互补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真实发展态势已经显现。1898年,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鼻祖霍华德,针对当时英国城市的健康和卫生等问题,提出了结合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今天,在中央明确“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如能抓住疫情推动乡村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相融的特色田园乡村,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形成。

最后想说的是,城乡人居环境的中心是人,健康人居环境的创造和维护,需要人类行为的自律、他律以及社会的共同缔造。

(作者周岚,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